当然我也不是一无是处只有七秒钟记忆的金鱼,比起明确记忆事物,我更倾向于理解和感受。
看过一部电影之后,我会有着很强烈的倾吐欲,迫不及待地将它们转化成文字来表达思想。我能欣赏许多小众文艺片里不明所以的超脱情绪,甚至非常爱一些非主流影片。我喜欢动物和植物,小时候可以花费整整一个夏日的午后,蹲在那里去观察蚂蚁。对于花朵充满感情,可以去识别各种花叶,观察花朵的绽放姿态,喜欢它们水润的质感,然后用心做标本。
就如张爱玲在一篇散文里写道:现实生活里,我等于一个废物…但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的怎么看七月巧云…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手摘树顶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由此可见,人总是在某些方面有些不能弥补的小缺陷。我自然不可能如张那般极端,仿佛那极致的才华,正是由另一方面极致缺陷来衬托出来。而我们芸芸众生,平庸的生活让我们仿佛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懂了。
写作时,通过情绪的表达来推动是我一向的方法。凭直觉,凭灵感,确实是新人作者时期最喜欢的。可在写作快要两年的时候,我慢慢意识到写作者还需要更重要的东西:对生活的敏感度和对细节的观察。
我们需要不再只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去寻找自我与世界的联系。
孤独,恐惧,绝望,无助,
狂喜,激动,迷茫,忧伤
不止自己有这种种人生体验,而是每个人都曾陷入过的,写作者正是要去发现。
尝试着点一杯咖啡,在咖啡馆玻璃窗口观察行人。从外貌衣着神态动作,每一个细节都是之前没有留意过的。在你的脑海里重新排列组合,会出现许多不可思议的资源。
写作源于生活,许多人这么说。可生活的贫乏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其实想象力来源于记忆力。将这些搜集的细节重新编排,整合,杂糅成一个崭新的东西,那便是属于自己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