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家里客人散去后,侄女的手机也被大哥收走了,毕竟看手机时间太长了,孩子需要休息,大人也可以休闲一下了。问题来了,侄女突然变得无所事事,幼儿园的作业就几道题,已经做完了,她看到我在看手机,就把脸凑了过来,我正在看电子书,她看到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字,感觉很无趣就走开了,出去找寻零食,找她的爸爸妈妈玩,但是因为家里的客人刚刚散去,他们也在享受短暂的闲暇,看视频消遣。转了一圈又回到我这里,可怜巴巴的说:“我们出去玩吧,别看手机了。”
五月天已经很暖了,院子里的无花果叶子已经很大,偶有几个无花果的果实已经很大了。香椿树的树芽也不再鲜嫩,好像有日子没有采摘香椿芽了。离开了手机,孩子就变得特别活泼好动,拉着我陪她做游戏。玩了很长时间之后,我们都累了(其实是我累了,孩子的精力太旺盛),我们拿了小凳子坐在阴影里面玩,房子门口在造房时候特意留出了一两米的厦子,这样屋子之间就有了长廊,下雨时候在屋子间穿梭也不至于被淋湿,厦子上有个废弃的燕子窝,侄女似乎留意到了燕子窝,抬头道:“为什么燕子不要这个家了?”我告诉她说:“燕子是候鸟,就是那种天冷了就要飞往南方过冬的鸟,到了冬天他们就飞走了,春天再回来的话,可能就找到其他的地方了。”她听到候鸟时候就插嘴道:“和大雁一样吗?“我回答是。然后她又问:“燕子用什么盖的房子呢?”我反问她:“你觉得是什么呢?”她抬头看了看燕子窝,摇了摇头。我告诉她:“燕子是用泥巴和稻草一点一点筑成的鸟窝。”孩子问起问题来,即使得到了答案也依旧会寻找其他的问题,连续不断的问下去,直到答不上来,她似乎也不介意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也不因为问了问题把大人问蒙了而感到恶作剧式的快乐。她只是好奇,只是想要得到一些答案而已,至于这个答案是否完美正确?她也不怎么关心。问了这么多问题,是否能够记住,我也不确定。
也不止一个人说过,孩子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总是发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纠缠不休让人头疼。也不止一个人说,人成长之后就变得不谦虚,遇到了问题不会再像孩子那样寻根究底,反而常常不懂装懂或者敷衍了事,这也让人很头疼。我小时候也这样,遭遇到的是大人们的推脱,妈妈说:“去问你爸。”爸爸忙于工作基本上没工夫搭理我,好歹等到了他空闲,询问几个问题,问得烦了就会遭遇:“去问你妈。”人们说这是做父母的可悲,或者说做子女的可悲。我倒是没有这么认为,不能因为遭遇了敷衍,自己就被冠上了“可悲”的标签。现在我回想小时候,一片模糊,连上小学时候发生的事,都感觉模糊,不会点点滴滴都记得清楚,更何况这些无足轻重的随口一问的问题。既然都会遗忘,那这一段时间里遭遇的事情都不必太较真,只要父慈母爱就是好的。
有一本书名字叫做《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名不恰当,因为他们是把问题和答案放在了一起,或许叫做《解答十万个为什么》更合适。在提问问题和回答问题这两件事里,解答总比提问要困难的多。会问问题的人可贵,但是不值得表扬称赞,不能因为生活中人们都麻木的生活,不再去问问题,就把提问者放到了多么高的位置上去,提出问题,并致力于去把问题解答出来才可贵。我意识到的是,学习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人们总用功利的眼光去询问社会,人们学习有什么用?上了那么多年的学,依旧失业依旧买不起房依旧结不了婚……提出了一个好的问题,让社会,让他人来回答,而他们无论你怎么回答,都会嗤之以鼻,并指着你的鼻子告诉你最终结论:学习无用!上学更无用!我对这类暴躁的人一点办法都没有,当遇到这样的人时候,我只是顺着他说:“对对对,学习没用,上学没用。”他们心满意足的离去。
人生实际上很无趣,一生能够有吃有喝有住,就好了。但是浑浑噩噩的活着,总是让人心有不甘。我在路上走着,捡到一个奇怪的零件,我都会怀疑这个东东或许有其他的用途。我觉得人也一样,既然活了下来,肯定还有着其他的用途。至于是什么用途?这又是十万分之一的为什么,需要自己去寻求答案的。因此,人要去看世界,去研究一个个看似平常却背后有着严密逻辑的真相,来解答一个个为什么,充实着自己,然后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最重要的为什么,答案是什么?
我还在怀疑,我还在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