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皇上的情绪很意外,不过浙江的确扎手,很难处置啊!说理说不过人家,动兵打不过人家,莫说江南没有可用之兵,北方的强军又如何?关宁铁骑在国防军的面前同样不堪一击,大明还有更强的军队吗?
没有人说话,这个问题难呐。
东阁大学士(内阁成员)钱士升上前一步说话了:“陛下,驱逐朝廷官吏,自立官府形同造反,他朱家纵然有强军,朝廷亦不可示弱,战败乃力所不及,不战乃示弱而,臣主战。”
钱士升是个书呆子,这话更见书呆子气,不过很有骨气。
都御使张延登随后说道:“臣复议,这等无法无天之作为绝不可姑息!”
都御使相当于中央最高法院院长兼最高检察院院长,官不小。一般情况下都御使是不上朝议事的,今天情况特殊,浙江的按察使司(相当于公检法)已经全面的瘫痪了,因此才把他找来。张延登曾任浙江巡抚,是禁海政策的坚决支持者。正气有余谋略不足。
这两位的见解书生意气,气节很好,但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崇祯很气馁,不由的眼睛就看向了周延儒。
他是首辅,在皇上的期盼眼神中那里还敢退缩,于是上前一步说道:“陛下,钱大学士和张都御使乃国之干臣,有凛然正气,臣复议。然明知败,依然战,臣不能苟同。臣不懂兵法,但是国防军再强也是有弱点的,他们的弱点在那里?只要找到他们的弱点,派出我强军击之,则即便不胜,也未必败,不知此计可否?”
不愧是首辅,水平还是有的。
正常情况下崇祯应当稳坐,听着大臣们议论,等议出一个眉目来再表态,如此才显得皇帝的威严。但是崇祯有点等不得了,他急急的说道:“周爱卿继续说。”
周延儒说:“陛下,臣不知兵,朱家弱点在何处,臣不知。”
周延儒老奸巨猾,不想担责任。于是又是一片沉默。
这时温体仁出班奏道:“河南南阳只有国防军的一支孤军,若调三边总督都西北之师以攻之定然奏效。”
这个弱点找得对,年前南阳调走大部分兵力到了湖广的宜昌,南阳虽有补充,但多数是新兵。这是锦衣卫送给崇祯的情报,所以崇祯知道南阳的国防军空虚。
三边总督洪承畴陈兵潼关,到南阳很近。
温体仁历来是以整人为己任,以朋党决定态度,今天怎么顺着周延儒的话说下去了?这里有问题!难道他也乱了方寸?
“不可!”
这句话说的很急,说话的是兵部尚书张凤翼。他说道:“洪承畴坐镇潼关,为的是剿灭困于山西之乱民,倘若洪承畴带兵离开潼关,山西之乱民再次返回西北,数年围剿岂不毁于一旦,前功尽弃?”
这时礼部尚书黄汝良也说话了:“陛下,金华朱家与朝廷乃政见不同,分歧在于如何使大明强盛?乱民与朝廷是你死我活的死敌。这两者要分明。我们若是放走作为死敌的乱民,去征缴政见不同的朱家,不论胜败,我们在大局上已经先败了。其后果难料。”
温体仁怒问:“什么政见不同,他金华朱家就是图谋不轨,要夺天下。难道黄尚书以为金华朱家是‘友’吗?”
在皇上面前,黄汝良不敢说话反驳了,因为,再理论下去,自己就等于站在宪政一边了。皇上不敢处置朱家,可是敢杀他黄汝良的。因此,他气的红着脸也不敢再说话了。
温体仁还继续说:“陛下,周阁老(指周延儒)深谋远虑,计谋恰当,但是微臣担心西北之军不用命。臣以为,以周阁老之权威,督西北之王师,定然不辱使命,一鼓而下南阳。”
温体仁图穷而匕首见,他是在给周延儒下套,只要周延儒离京,不论胜负,周延儒都得滚蛋,首辅的位置就是他温体仁的了。何况以国防军之勇,周延儒能胜的了吗?
温体仁的心计都用在整人上了。
崇祯心里更是苦涩,他也是精明人,金华朱家的态度他自认为已经明白了。只要朝廷动用围剿乱民的主力部队,朱家必然恐慌,朱家不会怕洪承畴的,朱家恐慌的是朝廷再次放走了乱民,乱民再次造成更大的破坏和混乱。
为了换取朝廷收回成命,为了大明的稳定和安危,金华朱家会妥协的!崇祯的心理状态,不打击一下朱家他心不甘。他不用这一招还有别的办法吗?没有!
再者说国防军在南阳只有几千人,潼关的守军号称二十万,抽几万人进入河南,潼关还是有重兵防守吗?没有那么严重。他那里知道潼关的兵强就强在洪承畴的身上,只要洪承畴带着洪兵离开潼关,其他的官军用处不大,除非再有一个像洪承畴、卢象升、曹文昭(这两个人现在都在边关)之类的统帅。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话一点不假。
在天下人看来这就相当于崇祯用自杀威胁金华朱家,皇家的手段有些卑劣!这天下到底是哪个朱家的?呜呼哀哉!
历史上就是由于关宁前线万分危急,朝廷不得不调洪承畴率领西北围剿军的主力去堵辽东那个窟窿,从而导致西北乱民死灰复燃,席卷了北方大地,并且进了北京城,皇帝上吊自杀的严重后果。由此就可以看出调洪承畴离开潼关是多么的危险。
说朝廷乱了方寸那还是轻的,朝廷这个行动简直就是自残。
---第263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