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神能安详,洗心涤滤,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头颈、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脚依次放松,躯体各关节及内脏放松,做到身无紧处,心无杂念,神意内收。
继而再做内观放松,神意内收,导引气血内观泥丸,自觉头脑清新,清莹如晨露。
引气下行,内观咽喉,自觉颈项放松。
引气下行,内观小丹田,自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
引气下行,内观脾骨,自觉中焦温涧,胃脘舒适。
引气下行,内观下丹田,自觉命门相火温煦,无气充沛,腹内暖意融之。
引气下行,内观会阴,自觉会阴放松。
引气沿两腿内侧下行,内观涌泉,自觉无限生机自足下涌出。
拱手当胸:两臂徐徐前手举,掌心相对与肩等宽,两臂平直,再屈肘,肘节自然向下提坠,两手慢慢内收,距胸约一拳后,两手指尖相叠,拇指轻触,掌心向内。
此时要求沉肩坠时,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舌抵上腭,面带微笑。
韦驮献杵第二式!?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
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要领:接上势,翻转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在体前缓缓下接至小腹前,同时引气下导。两掌左右分开,翻转掌心朝上,缓慢上抬呈侧平举意念在无限远处。
两手微高于肩,两眼平视前方,极目远眺,舌尖放下平铺,松腰松胯,两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状,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排除杂念,摒弃诸缘。
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
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
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次。
诀曰:
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要领:掌托天门目上举:接上势,两臂上举,掌心相对,翻转掌心向上,十指相对,舌抵上腭,仰面观天,眼看九天之外,脚跟提起,足尖着地。
俯掌贯气:两掌心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眼平视前方,舌尖放下,两身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头顶白会穴透入,径咽喉,嵴髓至尾闾,沿两腿直达涌泉。下导时,足跟随之着地。
很快,秦书书便感觉到了经书之中与法空教授的不同之处。
法空在教授讲解的时候,里面确实有很多内容没有讲解到,而这些内容在经书里面全部都有体现。
其中重中之重的便是行法的口诀。
没有这些口诀,摆出来的便是花架子,空架子,只能摸到入门的皮毛,完全感受不到精髓。
《易筋经十二势》是历代高僧汇总改编而成,属于易筋经的速成功法。
根据这种方法进行训练,只需短短数月就能够有所小成。
除此之外,易筋经里面还记载了原版修炼之法,只不过里面需要大量的灵药进行辅助。
或许历代佛门高僧之所以改成了易筋经12式,原因也就是没有那么多的灵药,供门下弟子们修炼进行使用吧?
秦书书想了想。
好像关于灵药的事情他真的能够找到门路,比如说在六道修真群里面,便有群友们交口称赞的一名先天境前辈。
他的境界虽然不算太高,但是他一手炼药的功夫堪称是在六道修真群中出类拔萃。
如果记得没错的话,他的QQ名叫我不是药神?
嗯……既然是要打根基,肯定还是要打最牢靠的根基才好。
眼下的易筋经12式可以先修炼着,等到法空和尚和诸葛青云离开之后,他再琢磨琢磨怎么主动联系上我不是药神前辈,帮他入个梦啥的赚取一些外用药膏才好啊!
事关修炼,秦书书可是非常认真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