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回报,越努力,自然便是越痛苦,
于是宗教的麻痹性……嗯,或者叫做『**乐』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不同的时代,只是不同的**而已,但其作用的依旧是一样的,所对应的那些群体,也是一样的。
斐潜思索着,这就像是儒教一样,儒本身没什么错,搞成教……
毕竟当下在大多数的民众都没办法接受教育的年代,宗教的天然汇集作用,可以代替一部分的知识启蒙,当然,只是一小部分。虽然说在这一小部分里面,还包括了被宗教歪曲的知识,可是对于那些一出生就被蒙上双眼堵上双耳的古代民众来说,却是黑暗之中的一点光,支撑着他们能够活下去。
所以,不能一味的否决,也不能一味的纵容。
要用好,就必须要有制度。
要有制度,就需要有道家真经作为凭依。
斐潜缓缓的说道,『虽说五方上帝乃虚之,然这教众……皆为实也。既然为实,当有规范……真经之中,当有其意也……』
『当下难处,便是如此。临时编辑,显然不妥,届时若是经文之间生了纰漏,还要后续添补……』庞统看了一眼斐潜,『可否用……嗯,某的意思是,先用其他经文顶替一二……只不过如此一来,总觉得……似乎有些不甚妥当,可是我又想不出究竟是何处不妥……』
『顶替?』斐潜皱眉,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个方法似乎有些问题。
穿越者也不是万能的。
虽然斐潜懂得不少,那是因为托了后世信息丰富的福,再加上办公室职员,成天聊天打屁,自然也多少练就了些本事。还别说,斐潜这级别真还不算是什么,不信去到京都随便找个出租车,坐上去只要问一句,那师傅都说一天国际国内各种政治时事都不带重复的……
办公室职员,统筹计划,人事安排,拆东墙补西墙,原本干这种顶替的事情,都是平常了,可是斐潜当下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就这么顶替,似乎不是很好。
虽说当下在道经上面,确实是还有个大窟窿。
相当大的窟窿。
这都是历史遗留问题。
佛教没这个问题,当然,现在佛教还不兴盛。
后朝那些佛教子弟拿的经文么,都是外来货,叽咕叽咕一通念,懂了吗?俺嘛泥来哄,听懂了么?都听不懂就好办了,呃,错了,是不懂我教你啊,看看,这是一本某某真经,这还有一本也是真经,这边还有一本真经当中的真经……
所以佛教的经典是不愁的。
另外一边的儒家子弟么,那个德行,大家都懂。
这本是我师父的,这本是我师父亲戚的,这本是我师父亲戚的朋友的,还有那一本也是,都是我家的!
原本儒家只有五经,后来就悄悄的变成了六经,一转头,嚯,变成九经了,再一眨眼,就成了十三经!要不是后人看着脸色发白,那么多经文,再加上一大帮子的注,再衍生出如小山一般的解,实在是读不下去,也背不了了,说不得儒家子弟都想要搞出个什么四十二经来。
相比较之下,道家的子弟,则是蛮可怜的。
斐潜一想到这个,就忍不住叹息,之前那些黄老,大汉开国的那些大老,都去干啥了?
张良呢?站出来,说你呢,就算你自己编的故事,也要做得全须全尾啊,搞个《素书》就完事了?谁看得懂,就连那些天天喊水,就喜欢干巴巴掉渣的读者都看不懂,还怎么能推广?还有那个什么《黄石公三略》,真是太客气了,才三略?这才三略?!
而且这《素书》和《三略》也搞得太有针对性了一些,使得皇帝一看,这要是聪明人看去了,那还得了?于是大手一挥,都星星星了事,变得让后面的人就算是想要搜个盗版的,都找不到全文了……
至于后世的《素书》么,那就是呵呵了,毕竟假托上古之人所书,这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有人这么玩了。
斐潜挠了挠头,觉得有点烦恼,都是斐潜之前和左慈谯并等人乱侃一顿惹的祸。谁都以为他心中已经有了主意,然而实际上斐潜根本就没想好……
之前斐潜和左慈谯并等人谈论的是什么,是道经的基本教义。
讨论这些,并不难,难的是具体经文。
比如什么是『道』,老子噶啦啦说一顿,只有五千字。
若是还觉得老子这五千字看起来还水,那就再简单一些,是以追求『道』为信仰目标,以『道』为修炼方法,以『道』为思想告谕、教化众生,追求和谐、天下太平,以『道』最终达成安乐幸福、长生久视、得道成仙……
斐潜和左慈讨论的,就是这个,也就仅仅是这个。
左慈原先是做什么呢?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甚至连自己信奉什么也没有说头。修炼的方式也很混乱,又是辟谷,又是金丹,又是吞云吐雾采日月精华什么的,要达成什么目标也是说不上来,结果碰上斐潜了,从头到尾捋了一遍,顿时就将斐潜封为同道之人……
嗯,这个词,算了,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至于斐潜和谯并等人议论确定了五方上帝,主要的是确定了『道』的起源。
毕竟原始道教之中讲述,表示道教在天地未分之时就有了,是起于渺渺浩劫之先,经过五太,既太一、太初、太素、太始、太极五个阶段之后,轻清上浮、重浊下凝,进而开天辟地而出。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双眼化为日月、毫毛化为星辰、肌肉化为丰沃的土壤,骨骼化为坚硬的岩石、呼吸之气化为风云、声音及眼中的神光化为雷电,身中的血脉化为江河湖泊、头发化为草木……
等等,老君?
这不是盘古的工作么?
然后原始道教那些家伙吭哧半天,正义凌然的表示说盘古就是老君所化,后来老君还化成了轩辕,化黄帝,春秋之时化老子……
至于老君有八十一化身,那就要到了西晋末年之时了,当时道教徒王浮与贵族出身的僧人帛远展开辩论,但屡辩屡输。无奈之下,伪造出了《老子化胡经》,宣称老子西行转生为释迦佛。而佛教徒也不甘示弱,以牙还牙,声称老子其实为佛之弟子,双方随即开始各现『大化』,什么都化了。
斐潜没那么摆烂,他当时就提出原始道教之中具体神像和道教神灵体系的混乱,不利于宗教的发展,老君化得越多,体系就越是繁杂,甚至相互之间出现了各种矛盾。而越是简单的,信仰便越是纯正,因此在综合考量之下,提出了五方上帝教,一方面是和原始道教的一些基础相结合,另外一方面则是简单,易行。
老君八十一化身,那么复杂的过程,那么多的繁杂化身,真要说起来,是指望着在封建王朝之中哪一个阶层能记住?没错,只有认识字,并且掌握了一定知识量的士族子弟才能看得懂,并且明白这八十一化身的各个来龙去脉,亦或是了解其故事情节。
可是这就等同于道家在一开始的时候,目标定位就错了,要收纳这种士族子弟的信徒,其实就是在和儒家抢人头,又怎么可能抢得过先手就布置了许久的儒家?
像是原先传道的时候,还有什么不可直呼五方上帝之名,这简直就是棒槌才想出来的主意,斐潜要的是堂堂正正的教派,又不是什么私底下隐秘邪教,多半是被迫害习惯了,随时准备跑路的那种人才能搞出这样的模式。
因为没有规范传教的要点,也没有找到具体目标,所以道家在华夏后期发展不好,甚至连佛家都干不过,根子就在这里。佛教传入华夏之后,一看往上走不通,立刻掉头向下,然后搞出了一套心证顿悟的模板来,甚至连经义都丢了,只要一句话,『与我佛有缘』就成了……
如此问题,斐潜一一纠正,也就没来得及涉及到了道家真经的方面了。
如今,斐潜搞出了五方上帝教的新体系之后,道教发展就迅速扩展了起来,不管是道教本身的传道,还是说普通民众的信道,都比原本的模式,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
也就引来了雪区的取经人,可是尴尬的问题就在这里,取经人来了,但是没经文可以给……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PC版网址:www.Luegeng.com 略更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Lueg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