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重执王政之后,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活上也简单朴素,从不奢侈。越王勾践想着要向吴国复仇,但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所以勾践苦心劳身,夜以继日。眼睛累了就用蓼激它,脚冷就再浸上冷水;冬天抱着冰,夏天则握着火。勾践愁心苦志,还在屋中悬了苦胆,进出都要尝尝这苦胆的滋味,其苦味一直不绝于口。
勾践除了“卧薪尝胆”外,还亲自耕种,夫人纺织,食不加肉,衣不饰文,生活极其俭朴,如同普通百姓一般生活。同时,他还节约越国的各项开支,着力采用富国强兵的政策。
首先就是发展生产,繁殖人口。勾践提倡人们努力劳作,并减轻赋税,逐渐做到了“民俱有三年之食”。同时,鼓励适龄男女结婚,违者受罚。这种政策极大刺激了越国的人口增长。此外,越王勾践还对鳏寡孤独者给予特别的照顾,同时放宽了刑法,收揽人心,使越国逐渐变得社会安定,人民富足。
其次,越王积极整顿内政,引进人才。勾践在手下两个重要谋臣文种和范蠡的辅助下,建立了招贤纳士的新机制,招揽来四方能人,并因材而用,使得越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各个领域都可以高效运转,为越国的强盛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政治环境。
最后,越王勾践加强了越国的军事建设与军队训练。此一时期,越国施行了安闾里这样的行政组织为单位征兵,并利用越国特有的冶金技术,锻造了大量的强弓利剑,为战争做准备。此外,越国还训练出“习流”水军,并且一方面对士兵严刑教育,一方面又重赏勇于听命和乐于建功的士卒。同时,越王还重建了城郭,加固了国防。
以上这些,基本上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正是在勾践的励精图治下,逐渐走出低谷,开始复兴。然而,越国以这样的实力还不足以战胜吴国,越国卓有成效的外交战略也应该是这二十年中越国复兴的重要原因。
面对吴国,越国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一方面在本国内养精蓄锐,对吴示弱,不露声色。越王勾践曾想趁吴国北上连年征战,士兵伤亡较多,国力疲乏之机,进攻吴国,以报亡国之耻。但是越国大夫逢同规劝越王说:“越国刚刚有点殷实富裕,如果我们现在整顿军备进攻吴国的话,还不一定能一举攻下吴国,反而使吴国看到了我们的实力。吴国害怕之余,一定又会把注意力放到越国,那时越国就要遭殃了。”
“况且,凶猛的飞鸟在攻袭目标之前,一定要隐藏好它的形体,然后抓住机会突然进攻。现在吴国正准备伐齐与晋,同时又和楚国、越国结下了很深的仇怨,吴国的名声也妨害了周王室的威信,道德少而武功多,一定会骄傲自大。对越国而言,不如结交齐国,亲近楚国,依附晋国,厚待吴国。吴国必然轻易发动战争,那时我们就联络这些国家,让它们一同进攻吴国,然后我们再趁吴国的疲惫之机,一举消灭吴国。”越王勾践听了逢同的话,表示赞同,遂放缓了伐吴的计划。
另一方面,越国开始依照逢同的计略开始不断贿赂吴国,助长吴王的骄奢淫逸。越国给吴王送去了玉帛珍馐、贵材大木、美女西施与郑旦,并设法不断消耗吴国的民力与财力,加深吴王手下重臣伯嚭与伍子胥的矛盾。而伍子胥这一深谋远虑的吴国忠臣正是在这种残酷的政治 斗争下,被陷害至死,为越国除去了一大心患。同时,越国还积极联络齐、楚、晋三国,力求三国能够联合伐吴。由于文种、范蠡等越国臣子都是来自楚国,因而越国与楚国的关系则更加密切。
越王勾践甚至在吴王伐齐时,率群臣入吴朝贺,这更助长了吴王称霸的野心。吴国的国力在这种争霸中不断消耗殆尽,于是越国大夫文种看准时机向越王勾践提议向吴国借粮,以探吴王对越国的态度。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告,把粮食借给了越国,足见吴王的自满与骄纵。在这种情形下,越国更是大胆地谋划灭吴方略,随时准备给吴国致命一击。
越王勾践凭借二十年的苦心经营,使越国逐渐强盛起来,其正确的治国之道,让越国国富民强,可用之兵取之无数。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方面是受其坚定的意志影响,立志复仇使他可以接受任何有价值的建议;另一方面,跟随勾践左右的范蠡、文种等重要谋臣为其出谋划策,使得越王勾践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越王勾践的成功主要就是基于以上两点,并最终成就了“勾践灭吴”的伟业,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