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新宋当保安

第95章 一路东去

最后伏牛山的牛大当家,在铁林军之前,就变卖了许多家产。

如今看到许多兄弟都到城里面谋生活了,索性也在横江县置业了,安顿下来了。

就这样,横江县开始大治起来,虽然有土匪,但没有能人领头了,都成不了气候了。

听闻这一切的发生,萧成有些感慨短短几天就换了一个天地一般。

不过,他最关心的还是萧记物业。

还好他留下的底子不错,加上留下的人都还算勤劳肯干,所以发展还算不错。

想来萧成离开一段时间,也不会出现大问题。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谢家的货栈最终关张了。

作为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萧成自然是知道会是这个结局的。

在萧记物业正式成立,萧成便盯上了那谢家的货栈,等待着他们出错的时候。

若是,谢家老老实实运作,萧成还是比较难找机会的。

但是他们最终没有抵抗住诱惑,也参与了那保单抵押的事情中了。

毕竟他们看到周围人赚得盆满钵满,当然自己也想分一杯羹了。

至于其中的危险,看到周围人没有事情,他们也自然而然地认为没有事情了。

甚至,他们自认为能绕开萧成,自己就能找到银号,做个短期抵押。

却不知道,这些都是萧成安排的一个圈套就等着他们上钩了。

他们找到那家银号的第二天,萧成就收到风声了。

但是,萧成并没有做出心动。

反而,默许了这个行为。

这样给谢家一个假象,认为这样平安无事,开始放心大胆起来。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合约上还有一条,银号可以随时终止合约,收回贷款的。

可惜了那谢家太自以为是了,认为银号给他们极低的利率,是碍于谢家的权势。

却不知道圈套就是这个,寻常人问起来也可以如实作答。

银号是为了照顾谢家,才给了极低的利率,但是有前提,自然是可以提前收回货款的。

这样的话,就算是上了公堂也是不吃亏的。

那谢家可谓是后知后觉,知道了这个情况,也只能打断牙齿和血吞了。

最终沦落到了关门的下场了。

萧成还听闻了那谢云官,似乎离开了横江渡,不知道去哪里了。

至于谢家货栈的其他人,老掌柜听闻是告老还乡了,其他伙计很多也另谋出路了。

不少人进了其他货栈中,对他们来说,哪里工不是打工。

换了一个发钱的人,也无所谓了。

然而,在十八铺繁荣的大背景下,一个货栈的离开,似乎飞溅不起什么浪花。

十八铺的人们还是更多的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在眼前上了。

看着外面的风景,萧成想着去那汴京会发生什么事情。

那汴京的繁华,一直吸引着萧成。

但是繁华大部分是别人说的,萧成从没有见过。

这次能见识到这一点,让萧成有些兴奋起来,他想看看这座位于天下之心的城市,到底是何等气派。

马车持续的前进,萧成的心思也越飞越远,一直飘到那汴京城中。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刚要造反,朱棣却觉醒了金手指
我刚要造反,朱棣却觉醒了金手指
关于我刚要造反,朱棣却觉醒了金手指:永乐第十六年,朱高烁穿越而来,成为了朱棣在历史上并不存在的第四个儿子。此时五龙同朝,他本想低调一生,逍遥的当自己的王爷。可万没想到,他的脑海里出现了历史人物。始皇帝嬴政,霸王项羽,丞相诸葛亮,兵仙韩信.....而就在他以为自己日后可以学朱棣靖难的时候。朱棣却获得了模拟器,可以模拟所有人的人生。他模拟朱高炽,发现早逝!他模拟朱瞻基,发现汉王造反被烹!他模拟大明留学
天蓝色的衬衫
世子无双
世子无双
关于世子无双:穿越架空历史,成为在青楼猝死的废材纨绔。王公家独苗,爷爷更是位高权重,手握兵马的军神。本想勾栏听曲,花船找女,纸醉金迷,夜夜笙歌……但……番邦蛮夷想他死。世家门阀想他死。就连皇帝也做局想弄死他。卫渊很慌,但却不完全慌。以纨绔人设,一路横冲直撞,从京师到江南,从庙宇到朝堂,从边关到草原,留下赫赫威名。当所有人反应过来时,发现他追随者名将如云,手握百万雄师,拥兵自重。
宁峥
三国:开局继承三十万青州兵!
三国:开局继承三十万青州兵!
关于三国:开局继承三十万青州兵!:(三国志为蓝本杂记英雄记为辅杀伐果决爽文偏群像介意勿入)青州黄巾渠帅之子张玉衡。在张饶死后,觉醒两世记忆。知道黄巾缺粮,便请汉末第一粮食官出山。面对没有士族辅佐这个问题。张玉衡:吾本北海布衣,天下与我何加焉?
东汉末年分三国
重生水浒之纵横天下
重生水浒之纵横天下
关于重生水浒之纵横天下:二十一世纪特种兵队长徐骏,执行任务归来,正值修假,他搭上一辆公交车准备回家,但是万万想不到他正坐在公交车上的时候,整个公交车都爆炸了,然后他就失去了意识,醒后突然发现自己被带上了枷锁,还成为了一个被刺配的犯人。
陆凌云
我在古代的求活之路
我在古代的求活之路
关于我在古代的求活之路:朱钰作为蓝星一个普通打工仔,在一次骑行中被闪电劈中,待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被母女二人所救,眼之所见家徒四壁。心已便是沉入谷底。随后女孩母亲还让自己娶女孩为妻。而当朱钰从母女口中知道这个时代的冰山一角时,已感觉举步为艰,他应该如何让自己与母女几人活下去呢?[注所有背景人物都是虚构,不带去任何真实历史]
三笔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