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见面,麻烦张老师在北京多等几天,我们领导说了,为了孩子们,最少也得帮忙争取二十万的资助,”编导这样告诉张寒梅:“要是谈不下来这个数字,那我们自己凑钱补齐。”
二十万!几乎是县财政拨款的五分之一,这笔钱对于正在建设中的学校太重要了,对于山里那些女孩子来说太重要了!张寒梅犹豫了许久,最后还是决定不辜负中央台同志们的好意,留在北京,见一见那位企业家。
中央台的领导很肯帮忙,不仅积极帮张寒梅引荐企业家,还亲自开口帮张寒梅谈赞助款数额,这次见面无疑是十分成功的,企业家被张寒梅的执着所感动,当场承诺给五十到一百万的赞助款,帮助张寒梅办学。
然而与好消息同时而来的还有噩耗,就在张寒梅得到捐款承诺的同一天,她收到消息,大哥已经去世火化,她再也见不到哥哥的面了。
锥心刺骨的痛苦让张寒梅几乎站不稳,她躲起来大哭了一场,但哭过之后,张寒梅将遗憾和愧疚的刺痛深深压在了心底,接着继续为的学校忙碌着。
眼下只有一个念头在支撑着她——山里的孩子等不及,九月女子高中必须开课。
有了校址和在建的教学楼,再加上教育主管部门一路开绿灯,全免费女子高中的审批手续很快就下来了,张寒梅任校长。然而办学梦想成为现实的这一刻,张寒梅却并未觉得轻松。
压力接踵而至,学校审批的确通过了,教学楼按照计划也能如期竣工,但学生在哪?老师又从哪里招呢?张寒梅要的是孩子们回到学校去上学,而不是想要那个空空的校长名头。
2008年的下半学期,校长任命书下来了,张寒梅没有继续留在逢山四中教语文,她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招生和招聘老师上。
张寒梅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工作计划,她打算先立足于平安镇这一块小小的地方,从逢山四中的流失学生开始做工作。
她先找初三年级组长要了这一届和上一届毕业班的学生名单,对比上一年高一入学名单,一个个核实高中未入学的女孩子们的去向。
张寒梅开始早出晚归的家访,无论学生的家有多远,她也一定要亲自上门去看一眼,问清楚孩子在哪,为什么不上学。
在此之前,张寒梅一直在逢山四中带初三和高三的语文课,因此许多失学的女孩子,以前都是她的学生。张寒梅一家一家的走访,一家一家的劝说,闭门羹吃了无数次,甚至当面受到过孩子们自己的拒绝。整整三个月过去,她只劝服了二十几家同意将孩子送回学校读书。
“今天你又去哪?你这一天一天的,辛苦起来没完了呀,歇一天不行吗?”孙晓萍忍不住摇头叹气。
“苦水村,”张寒梅答道:“路不算远,坐摩托车去。我有什么辛苦的呀,我前几天都跟苦水村的村支书打过招呼,他们知道我今天要去家访,他们都等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