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签到开始无敌

第一百三十四章 说服杨修

略更网 www.luegeng.com,最快更新三国:从签到开始无敌最新章节!

第一百三十四章?说服杨修

杨修出身于弘农杨氏,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父亲杨彪,曾官至太尉,母亲出身袁氏,弘农杨氏可是关西世家仅次于袁家的存在。

但是,他从小失去母亲,因此养成坚韧不拔的性格,为人恭敬、好学,有俊才,知识渊博,极聪慧。

如果说,杨修之前还有点畏缩的话,那么此刻,他已经完全克服了这一点。

王山想了想,问道:“德祖,你觉得当今的辽东如何?

请尽管出声,无需客气。”

“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在这乱世之中,实乃人间天堂。”

杨修一字一句认真地道。

“那么,可有什么不足之处?”

王山同样认真地道。

来了,这才是重头戏。

杨修理了理思绪,道:“主公治理天下,宇内无人能及。

纵观历史上下,主公也不弱于任何一人。

只是,治国靠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想法,而是脚踏实地。

我认为主公在脚踏实地方面,做得还不够完美。”

“比如呢?”

王山问道。

“重商抑农。”

杨修掷地有声地道,“商人不事生产,只会剥削农户,难登大雅之堂。”

王山变得严肃起来,这是历史的主流看法,想要改变杨修的看法,有点难啊。

这就是古代思想和现代思想的碰撞,历史证明,王山是对的,但是,他现在就必须让人信服。

“首先一点,我重商是没有错,但是抑农何从说起?”

王山反驳道,“至于商人畸形之事,是没有人监管,只要法度完善,商人犯法又岂会高人一等?

剥削农户一说,确有其事,但是更多的是,无稽之谈。

没有商人,农户手中的产品如何销售?

只要给合理的价格,就是你情我愿之事。

我命仲德完善法度,就是从法制上约束商人;我建立商会和商学院,就是从情理上引导商人知法守法。

看看各地学院、各地医馆的建设,商人们都积极出资。

一些乡间的小路、石桥,都刻着商人的名字。”

杨修拱手相拜,这一拜,是因为主公对他的敬重。

“农业永远是基石,但是将商业斥为末流,那就过了。”

王山道。

杨修再拜,道:“主公,百姓富庶是好事,但是商人富可敌国,就是灾难的开始。”

“德祖,这就是你的义理吗?”

王山郑重地道,“恕我无法认同。”

又补充说,“商人何以富可敌国?

其一,官府羸弱,其二,官商勾结。

是你无能,还是我无能,还是大家无能?

在我的有生之年里,绝对不会出现富可敌国的商人,因为国家只会更强,强到令所有商人绝望!在国家这个圆圈里,商人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石子。”

杨修难以想象,那该是何等强大的一个帝国!

对,那就是帝国,也是主公的野望。

可笑,自己竟然被商人束缚了手脚。

可笑,自己自诩为贤才,竟然跟不上主公的脚步了。

“世家,何等强大,可是我可曾主动招惹过他们?

他们强又如何,而我只会更强,公达,你明白了吗?”

王山的话,又一次让杨修心神俱震。

“只要是贤才,我都会重用,即使你卑微到了泥土里,我都提拔你上来。”

王山道,“不要在乎世家当官的多,或世家当官的少,要有格局,知道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晴阳照行旅
晴阳照行旅
关于晴阳照行旅:一颗厌世的伤心、一棵神奇的巨树,陈恪来到这个世界的大兴王朝。那颗厌世的心随着一场杀戮而消失,但他找不到那棵神奇的巨树回到自己的世界,只能在大兴王朝努力争取那轮晴阳照着自己。
花落虽频
银枪白马战大唐
银枪白马战大唐
关于银枪白马战大唐:????梦回大唐是多少人的梦想,安史之乱,怛罗斯之战又是多少人的遗憾?请诸位随主角李昭穿越大唐,听秦王破阵乐,听唐太宗文皇帝那一句,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可谓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看李昭如何帮助李世民平定天下,大唐一统,怎样在怛罗斯大破大食,又怎样一刀砍了安禄山那个死胖子。征战沙场,纳朝鲜半岛,收西藏吐蕃,灭南亚天竺,进军中亚,血战中东。终助李唐称霸亚洲,成
赵锦唐
江湖新篇章
江湖新篇章
关于江湖新篇章:元朝灭宋武林中人怀念旧朝怀念汉人所建江山如何复国一人,一掌一人,一刀一人,一拳一人,一腿四个各怀神功的少年如何反抗如何集结群侠反抗元朝统治而元朝又如何运用方法剿灭这些江湖中人天元教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
月老幸福生活
小好汉马寿
小好汉马寿
关于小好汉马寿: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四十二年的这一天,北京大栅栏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就在这喧嚣之中,来了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儿,名叫马寿。这小家伙面白如玉,单眉细眼,精神抖擞。头戴草帽圈,身着鱼白色裤褂,手持一把扇子,走起路来一步三摇,活脱脱一副刚念了些书的模样。
仁者无敌宇
红楼群芳谱
红楼群芳谱
关于红楼群芳谱:何为相公?进取功名者,可为相公!举案齐眉者,可为相公!宰执天下者,可为相公!一场意外,成了红楼秦可卿的弟弟秦钟。自此,蝴蝶煽动翅膀,一切有了小小的变化。
一顿两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