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令的问题,刘晔当然不会遗漏。虽然曹操对于刘晔的复杂心情,使得这份诏令多少给得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但终究现今大敌袁绍未去,却还是需得以盟友身份在如此“举手之劳”上配合一下。
“安平王是为信人,此为天下人尽知,度自不必枉作小人。只可叹度为大汉尽心尽力,却依旧落得如此‘鸟尽弓藏’下场!”
公孙度只从刘晔表情便知道他想争回战争名义上的主动权努力,终以失败告终,此番言语却属于有感而发了。
“公孙太守一向倒是并非怨天尤人作风,比若孤得知消息:前有公孙太守之亲信属下柳毅、阳仪进言自立为王之事,公孙太守态度暖昧,而反对之原河内太守李敏更因此事直接引发先前积怨,与家人避难于海外,而公孙太守便立即火焚其已故父亲尸首,并诛其宗族,可是好不威风!如此伤人坏事之弓狗,大汉不需要也罢!”
刘晔冷笑一声,直接便说出了让公孙度面上神色骤变的话来。
“安平王只怕却是听了谣言,李敏之事却多有内情,是其自行之事违律众多,畏罪逃匿而已……”
公孙度没想到刘晔知晓之事竟然如此众多详细,顿时心中大惊,想也不想地便先辨解道。
“哈哈!公孙太守却是不必多言,实情如何,孤自有调查结果,不需汝来回答!今日见面于汝,却只为能尽最后一番努力,希望公孙太守能够放弃顽抗心思,早作投降,孤自会从宽处理。如此两方皆好,否则……”
虽然明知道成功的可能性极少,但刘晔还是希望作最后一番努力,故而他才会选择与公孙度阵前搭话。
“度自认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了辽东安宁,以及大汉边境的安全!故而安平王若实在咄咄逼人,无理取闹,却也休怪吾不客气!”
公孙度亲来与刘晔阵前相会原因却很简单,一般来说,作为政治延续的战争,不一定非得采取不死不休,永远为敌的行事态度。故而他也只是为了求得最后留有余地的机会,在事发万一,败阵之势不可逆转时,有最后的一条路可以选择。
仅是如此而已……
现今知道他不少情况的刘晔,已经明显地表明了态度——
便算是他公孙度现时立即宣布投降,也不可能再继续作他的掌权官吏职位,也许仅能保住一家性命而已。当然,这是公孙度的猜测测,何况在事情不到最后一刻答案揭晓之时,人总是会抱着一种期待或者说是伐幸、不服输的态度。
以此理推之,自认为在辽东以守城消耗战,占了人和、地利之势,公孙度当然更不会相信自己会输得一败涂地……
“公孙太守,机会只有一次,孤已算给过,却是你自己不愿去珍惜,闲话休提、来日再行战过便是!公孙太守将来却也不必太过遗憾。选择,总会有对有错之时,告辞!”
刘晔此次与已然四十七岁的公孙度对上,无论是言辞还是威势,都完全压制住了对手,而最终的结果也是在他意料之中,故而事不可为了,他第一时间便选择了结束这个无用的对话。
“安平王慢走,度也只想说一句:‘命运向来不定,谁赢谁输尚在两可之间’,希望安平王莫要落于度之手中!”
算得已是撕破面皮的公孙度,却也是毫不客气的回应道,终以此言收回点他先前被刘晔一番针锋相对话语压抑在胸中的闷气。
……
乍一回到安市城中,公孙度立时便下令严加戒备,也不惜血本的派出大量探子打听刘晔大军,特别是攻城利器投石机的动向,石弹的补给情况等等。
在他看来,自然是不需得多久,刘晔必然借这个士气极高时候会选择攻城。
然而,刘晔如何用兵,却并非那么简单便能猜到的,便在公孙度紧张得连续三天每日仅休息一个时辰左右,其余时刻皆紧张地安排布防,以保障万无一失之时,刘晔大军的动向依旧是每日晨、晚定时操练,那带着杀气的呼喝声,也是不时地传入城中。
……
“主公,三日已过,却不知是否此时攻城?”
对于刘晔的安排,戏志才也是有些难知关键,先前刘晔吩咐的‘三日间定时操练,疲劳敌手,缓敌锐气’之策已完成,他便在第一时间来请问道。
“攻城为战争最下之策,非必须时不取,既使我等有投石机这等攻城利器也是如此,毕竟伤亡数字极大之事实不能避免……”
刘晔的这句话,直接让戏志才面色稍稍一愕,刘晔珍惜属下士兵却是所有人都知晓得,但若不攻城,那大军终日所消耗的粮草便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何况远离幽州之地数百里,补给又非极易,不攻又哪会有胜利?
刘晔的下一句似乎自言自语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
“此战决胜之处,并非在于此地……”(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