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人显然是个太监,站到最前面,从袖中抽出一道明黄色的玉帛,朗声叫道:“宣读圣旨,众人行礼!”
广场上乌压压的几百人,听了这话,都赶忙伏在地上,磕头不起,苏小丁也慌忙双膝跪地,竖耳倾听。
只听那太监宣道:“皇帝诏曰:朕承先皇之志,负社稷之重,夙兴夜寐,殚精竭虑,惟愿天下苍生安泰,江山永世安宁。然自朕有国以来,边陲骚乱,四海未宁,灾荒群起,黎民困顿,每思及此,朕既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忧心如焚,直至鬓角微霜矣。”
“然当今朝野之中,武将林立,文官不兴,能征善战者颇多,运筹帷幄者实少,朕思其缘由,盖皆因未兴科考,未倡文治,以致天下士子无学识之地,无报国之门也。”
“故而,朕传令重修丽正书院,以弘文馆大学士冯道为知院,以宣徽北院使冯赟为副知院,兼任主考官,赐御制经史子集,藏书九卷于其中,宣召天下后起之秀,共集此地,学识习政,论道修书。他日苗起成禾,细木成栋,昭昭士子,共同辅佐大唐王朝久世安泰,万载永宁!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童生见太监读完圣旨,齐声长宣。
鸢儿听的云里雾里,伏在苏小丁耳边,悄声问:“这圣旨上絮絮叨叨,说的是个什么意思?”
苏小丁道:“圣上是说,他手下的大官儿们多数都是能征善战的武将,但那些会安民理政、出谋划策的文臣却非常的少,所以就决定重开丽正书院,想要培育出一批青年才俊来,帮他治理国家!”鸢儿听完连连点头。
太监收起圣旨,又道:“有请咱们丽正书院的副知院,宣徽北院使冯赟冯大人讲述科考细则以及后续诸事事宜。”
说罢,台阶上的众官员里,就有一个身着紫袍的人缓缓走出,朗声道:“本官就是冯赟,明日既要科考了,众位士子待会儿可去前殿的报名处登记。”
“咱们今天来应试的士子里面,可谓是卧虎藏龙,齐聚了天下所有的青年才俊,其中最是赫赫有名、首屈一指的,当属咱们东都洛阳的李从宣李公子,他可是当今天下少有的盖世神童,五岁便可赋诗,七岁即可题文。”他说到这儿,便把手指向了站在众人最前面的那位翩翩公子李从宣。
只见李从宣抿嘴直笑,不停的摇着象牙折扇,显得得意洋洋,目空一切。在他四周,这会儿又多了两三个富贵公子打扮的人,围着他不住的夸赞,表情极为谄媚。
众童生都叽叽喳喳的低声议论。苏小丁纳闷道:“不知道这个李从宣到底有什么背景,竟然连冯赟这么大的高官,都要大拍特拍他的马屁?”
柴荣道:“哼!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小人得志罢了……”
只听冯赟接着道:“本官之所以提出李公子的大名,只是想告诉你们,在今天的应考者里面,可是聚集了天下最顶尖的才子,更何况,咱们这科试本来就是百里挑一,竞争极强,故而你们一定要谨慎应对,千万莫要疏心大意,明日一定要拿出最好的状态,参加咱们的科试!如若不然的话,最终花落旁家,你们只能妄自兴叹,蹉跎终生了……”
冯赟又絮絮叨叨的说了大半天,无非都是些鼓励士子的话,大致意思不过是只要考上书院之后,将来学成栋梁之才,朝廷一定会大加录用,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云云。
苏小丁本就担心自己考不上,听了这些话,只能是心里添堵,索性拉着柴荣和鸢儿道:“与其听他胡扯,不如找个僻静的所在,多去温习一下书籍!”
柴荣深以为然,三人便一起离了广场,到殿前的登记处报了名,录下了姓氏籍贯。又转身找了个树荫之处,盘膝坐在地上,掏出书卷温习。
鸢儿挨着苏小丁坐在一块儿,开始还兴致勃勃,笑吟吟的看着他俩读书,过不一会儿竟然犯起了困,脑袋一歪,倚在了苏小丁肩头,酣睡了起来。
苏小丁本在读书,见鸢儿俏脸如玉,离自己面孔不足寸许距离,虽然扮作了书童,头发都束成了髻角,但仍然掩不住其娇憨可人的神态,不禁心头一热,头脑发昏,不由自主就想朝她那洁白的额头吻去。
眼看就要亲上,突然想到:“按照先前的赌约,我若是过不了此次科考,柴老爷就不会把鸢儿许给我,就算我现在趁人之危,流氓耍的飞起,也是徒劳白费!”
一想到这儿,他心头一塞,连忙定了定心神,又拿起书来,想要接着温习。
怎奈鸢儿细弱的鼻息在他耳畔不住的抚扰,少女身上淡淡的柔香缕缕的传来,仿佛是一头四处乱窜的梅花鹿,闯入了他那本就蠢蠢欲动的心房,此时欲罢不能,欲拒还休,身子好像不受控制了一般,低下头来,又想趁机偷偷亲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