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问题吧?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个在兵法上曾经说过,没问题!
真的没问题吗?
二战,日本有一个叫山本五十六的将军曾经这样评价在珍珠港事件中见好就收的南云中一:南云君就是个到珠宝店偷一两件宝物就跑的小偷。
刘曜的作为,就是那样的一个小偷。
二十万五千人的大军,在那个时代绝对算得上是倾国而出了,足以撼天动地。人吃马嚼,日费万金。居然只是拿了别人送的两块糖就回家了。你说可笑不可笑?没有仗打,三军将士寸功不立,这就断了很多人指望这次征战升官发财的梦想,将士们必生怨气,合计我们是陪着皇帝老儿出来观光旅游的!些许礼物,不抵军费损耗十分之一,掏空了的国库哪里去补?
作为最高领导,刘曜必须考虑这些问题。但是,刘曜却只是在得到张茂的臣服许诺之后,居然高高兴兴的回家了。真奇怪,难道他不知道那种情况背景下的诺言,还不如厕所里的手纸来的实在。
到嘴的肥肉飞了,真是可惜!本可以吃的白白胖胖的刘曜完美地保持了身材。哦,不,大体力的户外运动让他比以前更加消瘦。
要知道,当年的韩信可是在齐国已经答应投降的情况下毅然发动进攻的。没别的意思,不打仗,拿什么建功立业,拿什么犒赏三军?
张茂只是臣服,并没有投降。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刘曜还是实行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在位期间,虽然实行的是胡汉分治政策,但同时又积极采取民族融合和文化同化政策。他自己称帝,表示他是北方汉胡各族的正统统治者,而让儿子刘胤做大单于以统治胡人。这样,就有效减轻缓和了胡汉之间的民族冲突。
此外,建立租赋制度,实行封建。这是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向中原王朝学习,对落后的胡人政权来说,有相当积极地意义。
前赵积极推行儒学,在长安设立太学和小学,聘请著名学者传授儒家文化,当时学生多达一千五百余人,并起用了一些有学识的汉人为官。
刘曜的赵国比起匈奴汉国,显示了更大的汉化倾向。因此,学者们认为:匈奴刘氏所建之前赵政权应是汉胡结合的中国封建政权之一,不能以大汉族主义的偏见予以轻视。
但他始终没有一套完整成型的治国安民的政治措施。这就为后来和石勒对决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刘曜初入关中时对部下的规谏还听得进去,如他在修建自己陵墓时想建一座陵宵台,侍中乔豫、和苞上疏劝阻,刘曜听了大喜说:“二侍中恳恳有古人风烈矣,可谓社稷之臣也”。遂罢其工程。但平定巴、氐叛乱不久,骄傲自满的刘曜就开始对大臣们的进谏听不进去了。陈安之乱未平,刘曜就为其父母建造陵墓,功费至亿,大司徒游子远进言停建,但他没有听从,孝顺是孝顺了,但是,为死人花的钱是要从活人嘴里抠出来的,不知道刘曜是否知道。
在古代,修建陵墓是件大事,历代君王从一登基就开始动工修建自己的坟墓,他们认为,此事关乎自己在阴间的幸福,同时影响着子孙后代是否能够福泽绵长,江山永固。
刘曜,在修陵墓上空耗着自己的有限的民力、财力。致使百姓疲弱,国库空虚,这样的江山又怎么会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