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休之算得上是司马家族最后的希望,随着他淡出历史舞台,东晋彻彻底底地成了刘裕的天下。
攻陷江陵后,刘裕就授意朝廷加授自己皇家师傅,并且开始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权,距离改朝换代更近一步。
与刘裕同父异母的弟弟、兖青二州督导官刘道怜,也跟着得了大便宜,获封荆湘益秦宁梁雍七州军区司令长官、骠骑将军、荆州督导官。
但刘裕深知他这个弟弟品格低劣,除了贪污**,并没有其他本事,于是让中军将军府秘书长、晋陵郡长谢方明,担任骠骑将军府秘书长、南郡郡长,辅佐刘道怜。谢方明是谢安的族孙。
8月13日,刘裕由江陵返回建康,坚决辞让皇家师傅和京畿卫戍总司令官之职,三项特权则表示接受,另行任命世子、豫章公刘义符为兖州督导官。
刘义符本年不过10岁,却已担任地方要职,当然也有专门的人辅佐,但也暴露了刘裕的硬伤,那就是早年无子,成名之后娶了几个小老婆,才终于生了几个儿子,但时间是何其富贵的资源,刘裕的年龄越来越大,急需继承人独当一面,以应付将来的种种威胁,然而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刘裕只能祈祷自己多活几年,起码支持到孩子长大成人,不然辛苦打下的江山难免毁于一旦。
次年正月,刘裕继续提升自己的权威声望,加授兖州督导官、南秦州军区司令长官,加上之前的辖区,共担任22州军区司令长官,然后又给刘义符增加豫州督导官的兼职。
两个月后,姚兴的死讯传来,刘裕意识到等候多年的机会终于产生,于是再加授自己为中外大都督、中外总司令官,下令全员备战,准备二次北伐,发动大规模兵力平定后秦。
准备了将近半年,各方工作基本妥当,东晋宁州地方政府特地呈献琥珀枕头给刘裕,祝旗开得胜,刘裕高兴之余,将之全部捣碎,然后赏给即将北征的将士。
北伐不同于西征,毕竟也要到国外去了,路途遥远且充满变数,国内的留守事务也显得更为紧要。
刘裕是这么安排的:刘义符担任中军将军、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部留守司令;刘穆之担任政府左副行政长官,兼留守司令部及中军将军府参谋长,进住东府,全权处理国内外大事,辅佐少主刘义符;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部左军政官徐羡之,担任刘穆之的副手;左将军朱龄石负责宫廷警卫;徐州督导官刘怀慎负责京都警卫;京畿卫戍总司令部参谋长张裕为京畿卫戍总司令留守行政官。刘怀慎是刘怀敬的弟弟,而刘怀敬则是刘裕的乳兄。
这些人都是刘裕一手提拔起来的至亲至信,刘裕集团的核心,由他们看家护院,足够保证在远征时没了后顾之忧。
刘穆之从勤王时期就跟随刘裕左右,更是刘裕最亲近最仰仗的良佐。
实际上这些年来,刘裕在军事上固然无可挑剔,内政后勤等诸多非军事项目,则全部是依靠刘穆之主持。
刘穆之对内总管朝廷全部事务,对外供应北伐军的粮秣、辎重、军饷,反应十分迅速,对事件的决断也快如流水,从不耽搁延误。
他的本事还真是一般人学不来的,不只是因为经验丰富,更因其天赋异禀:朋友宾客从四面八方涌到,提出各种各样的控诉和请求,内外大小,各种咨询和请示文件,堆满一屋子,刘穆之一边观看复杂的文件,一边挥笔回复信函,耳听别人说话,嘴上与另一些人讨论,回答应酬从不错乱,一心何止两用。
除了能力出众,智商奇高,刘穆之的情商更是骄傲得很,平时最喜欢朋友满座,和他们高谈阔论,言语幽默风趣,从早到晚不知疲倦,能和任何身份任何背景的人打成一片,让人如沐春风。
他这种豪迈的性情,还有一个明证,是关于吃饭。他进餐时习惯用一丈见方的庞大饭桌,每天早上就有至少十个人共进早餐,午餐晚餐的人数就更多,刘穆之从不单独吃饭。
关键他这种做法并非出于奢侈**,而仅仅因为喜欢热闹,生活作风其实非常清廉。
刘裕能得这样的人辅佐,何愁大事不成呢。
中军将军府军事参议官张邵,曾对刘裕说:“人生脆弱,必须有长远规划,万一刘穆之不幸死去,谁能接替他的工作?放眼朝野上下,谁都比不上他的才华,而你也对他过于依赖,将来万一发生变故,谁都不足以补他的缺,那是很可怕的,最好提前培养其他的人才作为刘穆之的辅助,既帮他分担庞大的工作,也能多学习他的本事。”
刘裕当然也考虑过这一问题,而且并没有结论,因为他也找不出代替刘穆之的人才,而当下也只好顺其自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