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铁衣曲

第二十五章 抚慰大使

王文佐现在的本官官阶还很低,若想通过正常的升迁,即便超迁也很难超过刘仁愿、刘仁轨等原本官位远在其上之人,但使职就完全不同了,即便本官只有六品、七品,也完全可以通过授予使职,给予超过原本官阶在其上的权力。(比如原本唐朝开国时,尚书省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这些三省的长官才是宰相,但后来以上官职若是没有“知政事”、“中书门下三品”等头衔,就不被视为宰相,到了后来干脆其他官员只要加上“知政事”、参与朝政、平章国计、专典机密、参议政事等使职,也是宰相,哪怕其本官只是中书舍人这种五品官,也被认为是宰相,而不用慢慢升迁到三品、四品再当宰相)

回到了住处,王文佐心情十分复杂,他完全没有想到此番来长安的目的会这么轻易达成。有了倭国抚慰大使这杆大旗,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可就太多了,从理论上讲只要是为了寻回舍利子和处理扶余丰璋兄弟,他可以随意在百济、新罗、乃至倭国便宜行事,除了长安之外,他也无需向其他任何人报告。考虑到物理上的距离和落后的通讯手段,王文佐手中的权力可以说是无限的。当然,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不能在皇后的耐心消耗完之前做出一点成绩来,自己的下场估计会很难看。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必须先把舍利子从那个女人手里拿来!”王文佐自言自语道,他飞快的走到书案旁,取出纸笔写起信来,片刻后他将两封信书写完毕,待墨干后用封好,唤来金府家奴:“这两封信寄往百济熊津都督府,越快越好!”

-----------------------------------------------------------------

周留城。

无可挑剔,她真是位绝世美人!难怪主人没用强把舍利子从她手中抢过来,还专门叮嘱要厚待她!桑丘禁不住想。

“您说王参军从长安来信了,是真的吗?”鬼室芸的声音有点沙哑,这反而平添了几分魅力:“是好消息,对吗?”

“是的,是好消息!大唐天子给主人升官了!”桑丘咳嗽了一声,掩饰自己的窘迫,他喜欢这女人的样子,白净的皮肤,大而忧郁的眼睛,有点发红的鼻子,还有从肩膀垂落的长辫。

“哦?那真是太好了!菩萨听到了我的祈祷!”鬼室芸笑了起来:“哎呀,我竟然忘记了给您上茶水,太失礼了,阿澄,快上茶水来!”

“不必了,我只是个仆人,用不着这等礼遇!”桑丘赶忙拒绝,他当然知道茶是非常昂贵的药物,在百济只有贵族和高级僧侣才能享用:“我今天来只是替主人带一封信来,待不了多久!”

“不过是一杯茶水而已”鬼室芸接过桑丘递过来的书信,拆开看完便双手合十道:“菩萨保佑,王参军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她站起身:“请稍等,我马上就把舍利子拿给你!”

几分钟后,鬼室芸从里屋出来,手中拿着一个石盒子,桑丘赶忙站起身来,双膝跪下,先向石盒叩首,然后才举起双手接过石盒,放在一旁。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大明:朕才是帝国之主
大明:朕才是帝国之主
关于大明:朕才是帝国之主:众人皆是菩提果,恶人自有恶人磨。杀尽恶人千千万,盖世魔头慈悲佛。文臣结党误国者,杀!文臣武将贪赃枉法者,杀!吸血藩王不服管教者,杀!军将世家拥兵自重者杀!地方豪强劣绅地主者,杀!卖国不法商人者,杀!犯我华夏沿海倭寇海盗者杀!犯我华夏野猪皮,族灭!杀杀杀,杀出个朗朗乾坤!日月所照,皆为我华夏领土!小小倭国,种灭!佛郎机、红毛番、以西巴尼亚,胆敢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杀杀杀,
爱吃枸杞黑豆
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
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
关于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爽文杀伐果断不舔)唐云山一觉醒来穿越一个黄埔十一期的晋绥军少校团副身上。开局便获得功勋系统,打鬼子爆装备!什么晋绥军,中央军,老子通通不要!独自发展才是王道!打炮楼,拔据点,建立新式部队。什么!喀秋莎溜着玩!虎式满地跑!看唐云山如何在乱世之中杀鬼子,保家卫国,书写自己的传奇时代。
番茄肘子
大明镇南王:开局与太子桃园结义
大明镇南王:开局与太子桃园结义
关于大明镇南王:开局与太子桃园结义:在现代农业科创基地实习的张镇,竟然带着整个科创基地所在的山谷穿越到了大明弘治十八年。困于特殊空间,出不去。太子朱厚照无意闯入,张镇以特辣火锅下马威,啤酒一扎对瓶吹,茅台五粮漱漱口,葡萄美酒玻璃杯独特方式,隆重接待了隐藏身份却贵气逼人、自称为朱寿朱公子的朱厚照。席间,兵部主事王守仁闯入,三人相谈甚欢,到外面桃花灼灼的院子里指天为誓,结为异性兄弟。张镇掐指一算,弘治
牧马江南n
双穿:开局买下美女丫鬟
双穿:开局买下美女丫鬟
关于双穿:开局买下美女丫鬟:社会底层牛马赵辰无意发现自家衣柜通着个古代王朝,拿现代工业品去古代换钱换古董。修豪宅,养私兵,搞权利,实现男人终极梦想!
庚金丁火
旧五代史品读
旧五代史品读
关于旧五代史品读:属于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从朱温代唐称帝到北宋王朝建立,即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它详细记载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是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资料。笔者作为历史文献爱好者,尝试对进行解读,如有陈述和解读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文笔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