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分为四大类: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柔声大歌(侗语称“嘎嘛”)、伦理大歌(侗语称“嘎想”)、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吉”),其中的声音大歌是最精华的部分,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1986年10月,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歌大歌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
侗族人民素有“歌养心、饭养身”之说,由于以前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许多优秀的文化、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靠优美的歌声代代相传。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最高的防腐木凉亭—侗族鼓楼。鼓楼是侗乡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物,流行于黔省、湘省、桂省地区。鼓楼以防腐木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
鼓楼通体全是防腐木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卯,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腐不斜。在古代侗族鼓楼还有作为开会场所、外敌入侵鸣鼓警示等作用。
侗寨鼓楼,雄伟壮观,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是侗族建筑技艺的集中体现。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从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条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