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舟陶器烧制技艺:主要流行于黔省平塘县的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牙舟陶器的生产始于明代洪武年间,制作工艺通常需要经过原料开采、加工、成型、修坯、装饰施釉到烧制等一系列复杂工序,以古老的轮制法制作,并沿袭着以龙窑烧制的传统,最终形成造型自然古朴、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具有浓厚的出土文物神韵的陶瓷制品。
牙舟陶器保持着原始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风格以古朴敦厚著称。牙舟陶器的玻璃釉能自然流淌,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各种纹理(俗称窑变)。
牙舟陶以黄、白绿、紫、棕、褐色为基调色,以玻璃为基础釉,各色互相配合。产品多为生活用具及陈设品、动物玩具和祭祀器皿,造型自然古朴,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具有浓厚的出土文物神韵。在设计上选择蜡染、刺绣、挑花图案,以浮雕的手法体现,富于装饰性,凡鱼、兽、虫、鸟等玩具,色彩自然,玲珑剔透。
牙舟陶属自然龟裂的玻璃釉型工艺,主要分为餐具、用具和玩具三大类。其中,杯、盘、壶、虎、牛、狗、马等可供家庭摆设、装饰用,又称美术陶。牙舟陶产品多为生活用具及陈设品、动物玩具和祭祀器皿,造型自然古朴,色彩自然,玲珑剔透。这种陶器质地纯朴,色调优美古雅,不施釉而有光泽;又由于有一定透气性储存食物不易腐烂变质,伏天泡茶,几天不变味,是一种富有地方民族特色,价廉物美的产品。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扶助通过技术改革,牙舟陶煅烧改原始的爬坡窑为烧煤的推板窑,功效显著提高,并在有关技术部门的协助下,牙舟陶不但更新品种,在原有日用陶的基础上,推出一百多个新的美术陶品种,增加绿、黄、紫等多种釉色,采用玻璃釉为基础釉,在烧制过程中加温至一千度以上,促使玻璃釉流淌效果更佳,加之在冷却过程中,产品表层自然裂变若干冰纹,使产品在保持原有古朴敦厚的造型基础上,形成更为深厚迷离、斑斓夺目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