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唱“恳合”(有伴舞的怀念歌);跳铃铛舞(由丧主家和各亲属家带来祭奠的舞队按顺序表演);吹唢呐;亲属向死者哭丧祭拜。
第二天的活动在晚饭后(约戌时)开始。先由普吐左手提粑粑灯、右手执神棒在前引路开道,丧者亲人、举十字灯者、唢呐手、锣鼓手、两位歌师、主家四个铃铛舞者以及举彩旗、纸马、托供品者等随后绕灵堂一圈,然后在斋场空地上走“鸡翅拐”(“之”字形)、“太极图”(甑底形)、“半圆拐”(马蹄形)三种图形。待上述仪式结束后,主家舞队在灵房前的孔雀柱下跳起铃铛舞。尔后,各亲属家的舞队一一上场舞蹈,相互竞技。整个斋场通宵燃着火把,歌舞达旦。
第三天,出丧。毕摩为亡者念完指路经后,由普吐率众人转祭场(彝语称为“忍吉措”)。发丧前(约黎明时分),由毕摩领头,孝子和亲属持灯笼、纸马、供品等列成单行跟随,绕灵堂三圈后,出门到斋场外的空地上走上述三种图形(鸡翅拐、太极图和半圆拐),再返回灵堂做“扫火星”,驱逐邪恶灾难,让死者安宁。
彝族铃铛舞舞者以腰部为轴,左右来回旋拧,双臂向两侧甩摆,转腕摇铃,双膝微微弯曲,一走一停,缓步而行,时而抬首后仰,时而弓步前倾,时而又转体变位,作二人靠背。
舞蹈的基本动作主要有行进步、拧身举臂、箐鸡钻箐林(交老热堵斗)、稳步前进(叟博呀)、转换动作一(凯节录)、转换动作二(凯节录)、试深浅(剥展)、洗线(克此)、甩顶须(剥凑卡)、青蛙蹲石(毕甲倮打)、举火把(到节)、撒种(足出)。
双人动作主要有寻靠山(邹斗说)、叉花抱腰翻(纳谷纳啥簸)、倒背翻(西口簸)、牵手翻(候纳簸)、鸡啄食(阿组改)、母猪拱地(凹摩迷吨或殴斗实促刨)、猴儿吊岩(阿糯发纳遮)等。
彝族铃铛舞历经2800余年的历史,仍保持着原生状态。“铃铛舞”表现了彝族传统生产生活场景,随着不断的传承和艺术化处理,内容健康,风格朴实。
舞蹈中记录了彝族先民在生存繁衍过程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然后男耕女作,生息繁衍的壮阔画面。铃铛舞蕴含着厚重的彝族文化,具有舞蹈艺术价值,又具有历史、伦理、哲学等多方面的认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