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也算是温璞自己组织了一个党派吧?不过这个党派没有具体的组织形式,没有名称,成员之间也没有党派上的联系,只是都有着相似的观念罢了。说到底,温璞还是不放心,如果中华一直在内战中的话,不管温璞自己怎么做,也只能重蹈曾经那一世的覆辙吧?
如果,双方继续这样下去的话,或许这些接受了超越时代的思想的人,最后能够改变一切。温璞如此觉得,于是如此做了。算是留个后手,以备不时之患。
然后,就等着一切的发展吧。
“……还请先生保重身体,以待国富民强之日。”顿笔,抬手,温璞将信纸摊在桌面上,等着上面的墨迹干燥,方才折好信纸,装进信封,放在一边。这是要送到鲁迅手上的。不管后世的人怎么说鲁迅的文章枯燥无味,也不管是否有人神化了他,不得不说,鲁迅是个值得敬佩的人。他敢说真话,针砭时弊,这样的品格自然令人敬仰。曾经有这么一个说法,假使在我们的时代,鲁迅还活着,那么他要么顺从天意写正统的东西,要么在牢里,继续说他的真话。一开始和鲁迅接触,其实温璞是请对方帮忙送了一些财物给祥林,好歹她当年起家的第一笔钱是人家送过去的彩礼,她带着钱财离开,给对方造成了困扰。温璞不会解释,但是该做的补偿还是要做的,至于夫家的人?那可不在温璞思考的范围内。
这一世,温璞没有搀和太多政治上面的事情,反倒是和这些学问人多有深交。这个时代,不知道多少青年就因为这些人写的一两本书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而这一代的学者,也多是惊才绝艳,哪一个没有两把刷子?温璞自己是觉得和这些人相处非常舒服的,不说相交之间学识交流,就只说这些人对国家政体民主等等方面的研究,就足够让温璞惊喜了,以往她还真错过了这样的机会,自己一个人鼓弄,现在听听这些人的想法,倒是颇有一番开阔了眼界的感觉,而在温璞将自己先知的很多东西慢慢以推测的方式交流给其他学者之后,更是得到了十分令人惊喜的反馈。
如此一来,温璞越发乐意和学者们进行这样的交流,而为了维持这样良好的学术氛围,她在学校兴建这件事上下了大力气,慷慨了一次,甚至没有计较这些开支是不是会被一群不怎么会规划的学者们给浪费了。
不过,正是因为温璞对学者们意外的宽容和亲切,她的名声越来越好了。毕竟这些人一句话就可能断定一个人的名声,这年头,学者当真惹不起。
时间正是一战到二战之间的短暂和平时期,温璞慢慢地等待着,也亲手推动着一切的改变。最开始的那一世,这个时间点,中华的军事力量肯定不如现在温璞干涉之后的强大,而军阀混战横起,不会这样被约束着,甚至多的是人被温璞带来的思想洗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