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解释流于俗见,完全曲解苏轼之意,难道佛法这么浅白吗?
法华经有个偈子:“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是法住法位,是法就是凡所有相的法,宇宙万有的东西叫“是法”。住法位,住在哪里?就是这个法,离不开我们的一真法界(自性、佛性)。离开一真法界,就没有东西。住法位就是依我一真法界的佛性而有的。佛性,是不生不灭,永久长存。既然是法都是佛性,而依靠这佛性而有,佛性是不生不灭,所以是法也不生不灭,所以是法长住,所以世间相长住。
古德颂法华世间相常住云:
“世间相常住,黄莺啼绿树;
真个可怜生,动着便飞去!”
我们的法身就是这么瑰丽潇洒,是无物不具,无所不知的。但这无尽的艳丽的风光是无法将它描绘出来的。正如禅师家所说“好个风流画不成!”今这位大禅德仅淡淡地用了“黄莺啼绿树”就将这一派无尽风流的美丽春光全盘勾勒出来,真不愧是
画龙点睛之笔。
黄莺啼绿树。黄莺,鸟儿叫得好听,啼绿树,在碧绿的树上啼。真个可怜生,动着便飞去。是法住法位,就说明这是我们的佛性所显现的,就像黄莺在绿树上啼一样的,叫得好听吧,这是景致,都是我们的佛性所变现的景致,我们怎么看见这棵绿树啊,怎么看见这个黄莺,是什么东西看见的?佛性看见的。
不是眼睛看,能看这是佛性的妙用。但是我们不能动啊,起心动念想着境,一着境,就飞掉了。黄莺就飞掉了,就是我们的佛性跟着境界跑了,就不行。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是常住。我们的山河大地,变迁是有,就是桑田变沧海,沧海变桑田。但沧海还是沧海,桑田还是桑田。
地球上的东西毁坏了,空了,还是有。它又形成了,因为有我们的佛性在,这个佛性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所以叫法性,它就不会是完全断灭空,所以,成、住、坏、空,又成了,周而复始。所以,苏东坡明白这个意思,在《赤壁赋》上就说得很清爽,夫观水与月乎,你们看看水和月亮啊。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逝者如斯,流水,似水流,呜---,过去了。而未尝往也,水还是在流,是吧,水流过,它没有啦?水还是在流。月亮一下子消了,连月牙也没有,一下子盈了,是吧。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它根本没有少掉一分。也没有多出一分,它还是这个月亮。他就颂这个是法住法位,它不动,你看它动,它不动。所以一切在动,就一切不动。就是我们人着相了,跟着境界跑啊。
食髓知味
肇论曰: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兢注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旋岚,亦云毗岚,乃坏劫之风,须弥为之摧,故云偃岳。野马,出自《庄子》,乃泽中阳焰,飘扬不停。且此四事,常情见之,以为迁流之极。若言不迁,则以为怪。以明眼观之,本无迁流,复何怪哉。经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正要即动以见不迁,非指静为不迁也。静已不迁,又何论之有?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以物物当体不迁,非言相迁而性不迁也。此不迁之旨。正显诸法实相。非妙悟之士。诚不易见。
万物本无去来,本无动转,这句话很难理解。憨山大师曾经也有疑虑,曰:“予少读此论。窃以前四不迁义。怀疑有年。因同妙师结冬蒲阪。重刻此论。校读至此。恍然有悟。欣跃无极。因起坐礼佛。则身无起倒。揭帘出视。忽风吹庭树。落叶飞空。则见叶叶不动。信乎旋岚偃岳而常静也。及登厕去溺。则不见流相。叹曰。诚哉。江河竞注而不流也。于是回观昔日法华世间相常住之疑。泮然冰释矣。是知论旨幽微。非真参实见。而欲以知见拟之。皆不免怀疑漠漠。吾友尝有驳之者。意当必有自信之日也。”
物物不迁,其实也是说法无生灭,为什么我们看到万物流转呢?因为我们着相、动念了。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六祖坛经的那个小故事也就能通透了: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中论》也论述了万物本无去来。观去来品第二:
已去无有去 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 去时亦无去
你要能看懂,你就真是高手高手高高手。所以说佛家的智慧博大精深,难以理解,让东土一代又一代知识精英深入经藏,食髓知味,智慧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