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引进占城稻,扩大粮食产量,从而增加老百姓的口粮,抑制物价,二来自然要通过经商,来赚取更多的钱,然后用这些钱去养官员,养军队,解决财政支出的困难,因此虽然儒家一直提倡重农轻商,但在宋代,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以及不让老百姓挨饿,造反,便开始广泛的参与海洋贸易活动,其规模之大,船只之多,交流的物品之广,不仅仅远超前代,便连后世的明清两代都无法与之并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商业奇迹了。
而因此,长三角地区也在这个过程中,奠定了自己雄厚的基础,拥有十分充足的资金,二来相比起经济上的发达来说,文化上的发达也是如此,自宋朝以后,科举考试正式成为中国选举人才的唯一通道,在这之前,虽然从隋朝就发明了科举制度,唐朝开始广泛应用,但那时的科举制度限制还是很多的,不仅仅对人的身份有要求,同时大量的官员也是不通过考试,而是直接进入朝廷当官的,科举制度看上去不像是为了选人才而设计出来的制度,反倒是皇帝为了压制门阀所设计出来的制度。
所以唐朝虽然普及的科举制度,还创立了武状元科举制度,但那时的科举,三年一次,每次大概只招收三四十人,数量是十分稀少的,在庞大的官僚体系之中,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大量的官僚由门阀士族所充任,真正的平民当官是十分稀少的,而到了宋代,科举开始真正成为全民的一件事情,基本上除了一些极其少数身份的人不能考试之外,其余人等都可以考试,同时随着印刷术的普及,书本的价格开始下降,人们有了余钱之后,便会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书,知识不再被少数人所垄断,而朝廷也在科举的人数上开始不断提升,从最开始的三四十人,到后来三四百人,扩大了将近十倍左右,而这其中江南地区的文人士子的数量可谓是多如牛毛。
自此之后,江南也就成为了整个中国出文人最多的地方了,一直到中国建立,中科院诞生,其中第一届的院士之中,来自上海,江苏和浙江的院士数量就在三百人左右,将近占据整个中科院的一半,这些现代科学家虽然与古代的儒生无关,但从中也能看得出来,江南地区的人文素养还是很高的,文化底蕴也不差。
因此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底蕴上,长三角都要远远超过珠三角地区,而在政治上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更是无法比拟了,宋朝所出的宰相里,江浙籍的多如牛毛,徐清自己就是浙江人,而广东籍的却一个也没有,不是这一届没有,而是开国以来就没有过,,在这种情况下,你指望朝廷会把举办世博会的权利给广东,这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于这些官员们来说,造福自己的家乡才是正途,这种由朝廷选择举办城市的活动,自然是需要上面人的意见的,而朝中有人,自然好办事,而广东这样朝中无人的,自然也就只能自强不息了。
而作为第三届博览会的举办城市,南京自然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相比起上海的灯光秀和杭州的铁塔,南京所展示的自然就是他独有的园林艺术了,虽然说苏州园林甲天下,不过南京的园林也不差,同时为了融入时代的元素,这些园林与传统中国式的园林也不同,为了宣扬中国式的审美,这一次的展览馆,全部被修建为园林的模式,一个巨大的庄园中进行展览。
这也是第一次展品被以品种分类成不同的产品然后进行展出,无论是昆山还是杭州,都是在一栋建筑物里进行集中展出,而南京则不同,食物放在一个建筑物里,工业品则放在另外一个建筑物里,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彼此有园林,走廊,回廊,游廊相互沟通,园林之中亭台楼阁,尽是中国元素点缀在其间,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杭州与昆山的世博会。
为的自然是行销南京了,经过昆山和杭州两次世博会的洗礼,南京官员们也开始意识到,原来世博会并不简简单单的就是产品展销会,他还具有推广城市的能力,南京历来在城市竞争中,就把杭州放在自己的对手位置上,上一次世博会杭州借着铁塔的东风,再加上环保的概念,瞬间吸引了无数文青对杭州歌功颂德,这一次的旅游人数将南京压得抬不起头来,这一次南京自然也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每一栋建筑,整个庄园都是请宋朝最好的园林设计师来建设,融合进现代的材料,将整个园林完全按照人们心目中对于江南水乡该有的样子去设计,园区内还有一条小溪流过,上上下下回廊遍布,奇花异草掩映其中,身处其间,就像是到了世外缥缈之地似得,简直就不像是在人间生活。
而为了达成这样的效果,设计团队自然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因为设计的园林并不仅仅只是普通的园林,而是要与现代相融合的园林,这就很难了,因为中国建筑有属于自己的风格,一般来说都比较清雅,尤其是南方,以白色和黑色为主色调,徽派建筑就是江南水乡在人们心中既定的形象,而如何在这种形象上面去创造出一个既符合人们对于江南水乡想象,又要比照现代建筑,宽敞舒适的风格,这一点是很难达成平衡的。
不过总体而言,设计师们所拿出的产品,还是让众人很满意的,古代建筑受制于材料的限制,往往都会比较阴暗,内部空间也比较狭小,不像现代建筑,透光性也好,还是房间的宽广程度也好,都要远远超过,但需要注意的,正是一些细节,而如何把江南水乡的细节着重体现,这才是设计师们最需要去做的事情。
为此,很多人都去各地采风,从安徽到浙江,还有江苏本地,从各种各样的建筑中寻找灵感,最后设计出了这十四套建筑,每一套建筑都有自己的院落,同时彼此之间流水穿过,回廊相连,园区之中还有撑船的船夫,旅人们可以顺势坐船,去往另一处的园区,这样的建设,虽然有一部分人依旧不满,认为这样的园林建设,不符合园林的规制,但大部分人显然对于这种园林很是喜欢,随着照片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报纸上,立刻南京风潮席卷全世界,而来到南京旅游的人也是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