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三家是必然会有人进入政事堂的,一个人离开,就会有一个人被推进来,没有任何人能抢夺他们的位置,谁要敢对这三个位置觊觎,那么就等同于是徐清的敌人,徐清是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消灭掉这些政治上的敌人的,这个位置的争夺,将会只在江浙集团中展开,最后得出一个结果,交到徐清的手中。
当然,这其中的争斗一点也不会小,毕竟在江浙集团中,也有着彼此之间的势力划分,谁能接人张景升的位置,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过这其中的事情,徐清是不会管的,作为政治上的盟友,徐清给予他们十分宽松的自由,无论选择谁出来,对于徐清来说,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毕竟选谁出来,代表的都是江浙集团的利益,而只要代表江浙集团的利益,那么在大事上起码就不会反对自己的决定。
小事上当回会因为政治上的分歧而产生不同的见解,但这对于徐清来说,并不是问题,毕竟能够进入政事堂的人,没有一个是蠢材,大家都在朝廷上摸爬滚打几十年,谁还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吗,能够进入参选宰相名单的人,几乎都是人精,也不会有人跟徐清硬碰硬的,而有些地方,徐清也能忍。
宋朝的朝堂,注定不是一个一言堂的地方,皇帝不能一言堂,首相自然也不能,徐清也不希望做成一言堂,虽然一言堂将带给他很大的权利,让他可以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可徐清却并不这么想,看看诸葛亮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近乎所有的事情他都自己来操劳,内政外交军事,甚至是粮草后勤,他都安排的十分稳妥,整个蜀汉,就是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确实凭借着自己杰出的才能,以一己之力撑住了蜀国的半壁江山,并且在国力明显不如吴魏两国的情况下,已然攻伐频频,且几次都差点让魏国丢失长安洛阳,可谓是千年难得一遇的人才。
但诸葛亮这么做的后果,却让徐清十分警惕,他在的时候,蜀国政通人和,上下一心,举国之力便是为了恢复汉室,但等他一死,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继承他的事业,整个国家开始衰败,最后成为三国中第一个被灭国的国家,诸葛亮确实伟大,但因为他的大包大揽,因为其他人不如自己聪明,所以将全部的事情都捏在自己的手里,事必躬亲,便是连士兵犯了错,都得自己来监督惩罚,数鞭子抽的次数,这样怎么会不累,整个国家都依赖一个人,当这个人离去之后,自然是要完的。
更何况徐清自认自己比诸葛孔明来说实在是差的太远了,如此多智近妖之人,他活着的时候起码还能把控朝局,使整个国家如同一台机器一般运转,若是自己,恐怕整个国家都得被他玩坏了也说不定,毕竟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超越前人的见识,但若论起智谋,与这个时代最为杰出的人,自叹弗如了。
自己智商不如诸葛亮,若是还要去做诸葛亮的事情,那最后的结果恐怕就是整个国家在自己死后分崩离析,或者是自己无法控制住局势,导致整个国家坍塌,最后自己要么流亡海外,要么赋闲在家,或者被愤怒的人民杀死也说不定,故而徐清并不会做一言堂的事情,把适合的人放在适合的位置上,这才是徐清该做的,大包大揽,最后只会样样失败。
对于江浙集团的候选人,徐清也只是做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其中获胜几率最大的还是如今担任户部尚书的赵思銭,首先当然是他的职位相对来说,是整个江浙集团最高的,从一品,仅仅比宰相第一级,二来则是他的资历够久,从为官以来到现在,大概已经有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了,今年五十四岁,算是为官最为巅峰的时期,政治操守不错,算得上是一个好官,历任三届地方官员,做的都还不错,当地的老百姓也夸赞过他的本事,唯一有所不足的大概就是他的家族在江浙集团中实力并不是特别的大。
最近几年靠着这位赵思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可在那些老牌家族的眼中,却像是一个暴发户一样,所以许多古老的家族对于这一位大人并不是那么的支持,他们更加愿意选择如今担任教部侍郎的陆子游,此人出生浙江陆家,据说这个家族十分古老,甚至与三国时代的陆逊都有着一定的渊源,至于到底有没有那么长,还是后世人们牵强附会的后果,徐清并不知道,但是这个家族确实在江浙十分强大,且关系盘根错节,跟许多江浙豪门都有通婚,且非常的有钱,所拥有的跨国集团,在许多殖民地都拥有私人武装,也就是私人军队,大概在三万左右,拥有着不俗的战斗力。
拥有自己家族的支持,虽然陆子游官阶不过正三品,相比起赵思銭有着不小的差距,但双方当选的可能性倒是差不多的,而对于徐清来说,谁当选对自己都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两个人都是他亲自提拔上来的,属于政治上的盟友,而对陆子游,那更是有一份师生之情,两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徐清都很熟悉,所以倒也没有不适应的地方,若是让他必须选一个人,那他还是会选赵思銭的。
毕竟两人虽然都很优秀,但是陆子游毕竟资历太浅,徐清倒不是瞧不起没有工作经验的,而是作为宰相,掌控全国的重要资源,如果是一个经验不足的人,那么徐清就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帮助他习惯这份工作,而赵思銭则不同,他在底层和地方上摸爬滚打好多年,对于民生的疾苦以及该怎么处理这些关系,相比起陆子游来说,要懂得多得多。
与陆子游的出身不同,赵思銭的出生是很普通的,父母原本是江南的卖油郎,靠给邻里卖油为生,赵思銭从小就喜欢读书,父母倒也通情达理,便让他去读,愿意赚钱养他上私塾,倒也不是为了读书进学,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够懂得仁义礼智信,知道做人的道理,最多就是以后在做生意的时候,不要连一二三四五都不认识罢了,但却没想到赵思銭是个读书的苗子,旁人需要花费几天功夫才能读懂的文章,他在老师的讲解下立刻就能懂,且能举一反三,被私塾里的先生看做是神童,精心培养,甚至在知道了赵思銭的家境之后,还主动免去了赵思銭的学杂费,让他可以无后顾之忧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