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郭东岩也是提出了思路,那就是采用引信内置,在底部留下一个缺口点火就行了。
至于固定问题,直接加个弹托,让炮弹装填的时候可以固定在一个方向,底部安装引信的方向朝下。
郭东岩根据自己的一些后世记忆,再集合现在的周王朝的实际工业生产能力提出的一些意见,至于说好不好使,能不能搞出来,还得工程人员再继续努力。
但是如果能够顺利搞出来话,那么后续周军就可以把这些榴弹直接用于长管火炮,到时候甚至都可以专门高一些身管比较短的大口径野战榴弹炮用于各种战术场景了。
对此,其实周军的不少将领们也是很期待的,可惜的是这种东西一时半会的也搞不出来,负责新型榴弹研发的汉阳兵工厂,现在连基本设计都没能完成呢……
而且他们遇上的问题还不仅仅是引信的问题,还有弹壳强度的问题……
周军里现在用的野战火炮口径本来就不大,哪怕是九斤野战炮也才一百一十五毫米的口径,这炮弹直径就这么大点,同时呢还是圆球形炮弹,这装药量本来就少。
而且这年头用的还是黑火药,因此要保证威力的话,还不能做的太厚,需要留出空间来装填炸药以保证杀伤力,这弹体的厚度要比现在臼炮采用的弹体厚度比例要更薄!
同时你还要想让榴弹获得一定的有效射程,不能让火炮发射的时候膛压太低,这就要求榴弹的弹壳抗压能力不能太差。
这两者结合起来,至少目前周王朝的材料和加工技术面前搞出来的野战炮榴弹是没啥用的,威力勉强可以的打不远,打得远的爆炸威力不足。
所以周军这边也是考虑着,一边研发新型榴弹,另外一边呢则是同步研发一种身管比较短,口径比较大的野战榴弹炮。
身管短,膛压就会相对低一些,同时重量也好控制,以确保机动性。
口径大一点,能确保爆炸威力。
不过具体的设计依旧是没能搞出来,毕竟现在连新型榴弹的具体设计都还没完成了,那些火炮的工程师们都不知道到底要搞一款什么样的榴弹炮。
新型榴弹遥遥无期,现在的周军要攻城也只能靠臼炮了。
好在臼炮这东西虽然机动不变,装填也麻烦,而且耗费也大,但是口径打啊,威力大啊,用在攻城作战还是挺好使的。
三月十一日,周军方面停下了大规模的炮击,这让城内的明军松了口气,以为周军弹药不继了。
但是次日,也就是三月十二日的时候,这一大早的城内的守军就已经是被隆隆炮声惊醒了,不少人睁开眼一看,这外头天还没完全发亮呢。
“这些该死的贼军,一大早的不睡觉打什么炮啊,自己不睡觉就算了,还不让别人睡。”
听见这隆隆炮声后,一个城头炮台后掩体里走出来一个明军将领,这一边扣衣服还一边骂骂咧咧的。
这走出掩体后,上来城头的炮台,一边准备去观察一边问着:“贼军这是发什么疯了,朝那里打了?”
当即就有人回答道:“大人,他们这是朝着西南角打呢,看这架势不小,至少也是五六十门火炮正在开火呢,其中不少还是四十八斤的虎蹲炮呢。”
“西南角?”这将领一听,露出的却是疑惑之色:“他们打西南角干什么,那里又没有我们的炮台。”
“难道是西南角那边有人傻乎乎的上了城头找打,这才让他们炮击的?”
旁边当即道:“也不是啊,西南角那边也没什么动静,不知道贼军为什么就突然炮击啊。”
这话就更让眼前的明军将领疑惑了!
他和伪周贼军对着**也有这么多天了,自诩对伪周贼军的炮击也是摸索出来了一些规律。
这些伪周贼军的炮手们,特别喜欢打己方的炮台,尤其是防护差一些的炮弹,主要就是为了杀伤己方的炮手。
其次呢,则是喜欢城头上有大量守军人员堆积的地方,前几天巡抚解学龙带人巡察城头,这身前身后集结了差不多一百多人呢,结果就遭到了贼军炮击,吓的解学龙当场就跑下城头进了掩体。
只是解学龙跑掉了,其他人就没那么好运了,当场死伤了十几个人呢。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伪周贼军的炮手喜欢**台,或者是那些无防护的轻型火炮的部署地方,以及人员密集的地方。
久而久之,人家明军也学聪明了,除了长管火炮以及重型传统火炮阵地修筑了防炮工事硬抗外,其他的明军基本上都不上城头了,一线部署的部队其实都躲在城墙背后的城墙脚下,而更多的部队其实都没有靠近城墙,而是在城墙后方的地方部署。
一方面是城墙一线提供的防炮掩体有限,没办法容纳这么多人,而且这么多人天天在城头上后勤也不好保障。
同时呢,明军是指望着把大量的主力靠后部署,充当战略预备力量,伪周贼军从那个方向攻城,这些战略预备队就会派往那一段的城墙。
然而,现在的西南角城墙也没啥明军的重炮兵阵地啊,也没什么人现在在上头傻乎乎的站着,甚至可以说,现在西南角那边除了少数观察警戒人员外,就没几个人在城头上。
但是伪周贼军为什么还要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