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墨菲尔德真是捡到了一个好苗子啊,18岁就有如此深厚的数学和物理功底,这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希尔伯特莞尔,开玩笑地调侃道:“如果我能见到这位海因里希先生,我非要把他的脑袋切开看看不可!”
就在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马克思·波恩突然笑了笑。
“你会有这个机会的,希尔伯特教授。”
“哦?何以见得?”
波恩摇头笑笑,沉默不语……
******
德国,慕尼黑,慕尼黑大学。
泡利手里拿着那篇文章,看到文章最后,竟发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个卢格安,还把我的名字写上去干嘛?”
泡利哑然失笑,心底流过一股温暖。
他以为卢格安这是“苟富贵不相忘”,才把他这个“兄弟”拉上捞些名誉。
但泡利不知道的是,卢格安只是单纯地想补偿一下泡利这个“不相容原理”的本来提出者而已……
******
1919年6月1日这一天,卢格安的文章犹如一颗深水炸弹,将物理学界这一滩平静的湖水搅得天翻地覆!
有爱因斯坦,普朗克,索墨菲尔德,冯·劳厄和玻尔这五位大佬为“不相容原理”背书,没有人敢小看这个崭新的原理!
这一天,物理学界无时不刻不在讨论着不相容原理,俨然成为一股新时尚。
在经典物理的支持者们看来,卢格安的理论过于激进和理想化,力学模型不够严密。于是纷纷站出来提出反对意见。
而在革新者们看来,卢格安的“不相容原理”俨然成为了物理学发展的重大突破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基于这篇文章,两派学者互相口诛笔伐,掀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辩论会”。
当然,绝大部分学者依旧保持观望态度。
在他们看来,卢格安的理论有没有漏洞无关紧要。波尔理论的漏洞更大,他们不也是照样使用?
“Shutup,JustCalculate!”才是他们的学术信条。
但无论如何,卢格安·海因里希这个名字都在物理学界彻底出名了。
有些学者甚至已经将不相容原理命名为“海因里希理论“,抑或是”海因里希不相容原理”。
当然,相比于那个争议极大的“不相容原理”。
人们对拥有“德意志最年轻的硕士”这个富有传奇色彩名头的卢格安本人更感兴趣。
这其中,有人打听到:在6月7日这天,慕尼黑大学会举行研究生毕业典礼。在这一天,卢格安·海因里希本人很有可能会出席。
出于对这位物理学新星的好奇,甚至有学者不远万里,从别的地方赶来慕尼黑,只为瞻仰一下这位天才。
但是他们恐怕注定会失望了,因为在这一天,卢格安已经坐上了前往哥廷根的列车……
一个星期前,索墨菲尔德教授把卢格安叫到办公室里。对他说:哥廷根大学在暑假时会举办一场学术交流会。
而索墨菲尔德为卢格安要到了一个名额,希望卢格安去哥廷根交流学习。
有这样的机会,卢格安自然不会错过,于是欣然答应。
“记住,海因里希。到哥廷根大学一定抓住机会,沉下心,跟着那边的教授好好学习。”
索墨菲尔德认真地对卢格安叮嘱道:“哥廷根那边的学术风格与主流物理学界大不相同。你在那里可以学到很多我、乃至爱因斯坦都教不了你的知识!”
卢格安点头应是。
哥廷根数学物理学派嘛!在后世也是大名鼎鼎了!
简单来讲,这就是由一帮爱好物理的数学家组成的奇葩学派。他们主攻物理学背后的数学原理,为后来的量子力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其中,也有不少后世教科书上鼎鼎大名的人物!
对于这趟哥廷根之旅,卢格安心中十分期待!
唯一遗憾的是,由于夏洛特自己还有学业在身,所以此次出行哥廷根就只有卢格安独自一人。
1919年6月7日,星期一,晴。
来自巴伐利亚的列车缓缓驶入哥廷根市火车站,稳稳地停靠在月台旁。
一个身着整齐黑蓝色西装,带着圆檐帽,手持胡桃木手杖,相貌英俊的青年从火车上走下来。
卢格安走出火车站,环视四周。
看着周围和慕尼黑建筑风格大相径庭的陌生城市,卢格安啧啧称奇。
就在这时,一个带着圆眼睛,留着络腮胡的中年男人走到卢格安近前,小心翼翼地询问道:“卢格安·海因里希?”
“是我。”卢格安点点头,礼貌地询问道:“请问您是?”
确认自己没有找错人后,中年男人松了一口气,微笑着点点头:“我的名字是戴维·希尔伯特,是你此次哥廷根之旅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