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一直在等,等奥地利求到自己头上。这样,他就有机会拿到皇帝陛下买来的拜占庭皇位的宣称权了。至于教廷仲裁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法国王室谁能禁军君士坦丁堡,在索菲亚大教堂加冕,皇位就归谁,这一点对奥地利和法国都很难,对马林却不算特别难。毕竟,君士坦丁堡在海边,只要搞一次登陆作战,突袭攻入城内,在索菲亚大教堂加冕完就走,也并不难。
事实上,马林早就准备了。他已经派遣间谍,进入君士坦丁堡,寻找挖掘地道的机会。到时候,一旦搞登陆作战,大军围城后,内应就会帮忙快速破城。
因为这事不用着急,所以,间谍们有大把的时间去挖地道。哪怕一天挖一尺,几年下来,也足够挖好几条地道了。
……
在讨论如何安置奥地利移民的会议上,北海国第三战将(排在施瓦茨和卡恩后面)施塔德忽然提出了一个观点——既然马林要出兵东欧,还担心本土安全,不如把三万户奥地利移民暂时安置在本土核心区。同时,对三万户奥地利移民中的3.5万壮丁,进行基本的军事训练。
其用意,就是在马林出兵东欧后,因为后防空虚,不妨把这训练过的3.5万壮丁,充入境内各个重要城市,协助守城。
这些移民,虽然都是普通农夫,训练后,也许在野外作战远不如正规军战士。但是,用来协助防守城市,却是没啥问题。毕竟,有城墙的掩护,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的差距会被抹平。
而且,施塔德认为,这些奥地利移民,是值得信任的。尽管其中可能有皇帝的间谍,但是,奥地利方面,绝不会敌视北海国。就算那些间谍,在北海国被诸侯和法国人攻击的情况下,也会为北海国而战。无他,法国和诸侯联盟同样也是奥地利的敌人。这一点,双方的利益点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通过军事训练,也更有利于甄别奥地利的间谍。为啥?因为这个年代的间谍,大多出自军中,类似华夏古代的“探马来报”中的“探马”,也就是斥候。
所以,间谍们肯定都有一定的军事技能基础。不像普通的农夫,连左右都很难分清。
一旦开始军训,专业的人士和毫无底子的农夫,很容易在细节上区分开来。那些左右难以分清,很久才能适应军队号令的人,基本不可能是间谍。而那些适应很快,表现好的,更容易是间谍。加上此前眼神辨别的手段,更容易区分出奥地利间谍。
……
马林听了施塔德的建议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其他人也觉得不错。毕竟,把这3.5万壮丁训练成民兵,的确很有利于北海国各个重要城市的防守。
至于安排去垦荒什么的,其实不用太急。因为,北海国目前并不缺粮食。很多黑麦堆在粮仓里都快发霉了呢。也幸亏马林推广表格统计,优先消耗陈麦。不然,真的会有很多粮食白白坏掉。
只有等到几十万莫斯科大公国的人口被掳掠回来,北海国可能才会出现一定的粮食危机。但马林已经安排30万泰诺人在费城伯爵领那边种植红薯了,到时候,红薯搭配陈粮,以及纽芬兰渔场的渔获,应该不会出现粮荒。
所以,垦荒不用急。倒是施塔德说的自己离开本土后的防守问题,比垦荒更重要。就这样,原本打算去种地的3.5万奥地利农夫,满脸懵逼地被拉到了训练场上,开始了区分左右的基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