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更网 www.luegeng.com,最快更新穿越之小富即安最新章节!
此时正是水稻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缺了水就意味着影响秋收产量。
起初,众人都以为,这天晴个七八天,自然会有雨。哪只连续晴了半个月,别说一场雨了,天上连朵雨云都没见过。再这么下去,庄稼定会生生枯死在地里,甚至还会颗粒无收。
距离成都府近的乡村,由于地处平原,交通便捷,时常能去县里镇上卖点自家产的土仪布匹等物。加之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水利的建设,农田用水储备充足,一个月的天干倒也抗得过去。
何况平原上的农户每年粮食产量不低,除了上交公粮和自家的嚼用,总能剩下不少。若真的遭遇大旱,朝廷也会拨粮款。就算今年颗粒无收,大部分家庭也能熬下去。
可在平原以外,山区丘陵地带的村里,日子就不好过了。
山区丘陵上的地,每年产的粮食数量远远比不上平原地区。交了公粮后,剩下的粮食只够吃到来年四五月份。也不像平原地区工商业发达,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就算家中有剩余的土仪,拿到镇上也无人问津。家中除了粮食布匹等可以自己产出的物品,基本上没啥值钱的家当,更别说有多余的银钱了。
这些地方基本上无甚水利建设,山地的地形不易储水,山间的溪流是他们唯一的水源。可这会天都干了大半个月了,眼看溪流的河床被晒得龟裂,只剩下几个小水潭,地里的庄稼干死了大片,家中的存粮也快吃完了。灾民们有的继续留在原地啃草根吃野菜;有的则带着一家人,背上最后的粮食去城里或者平原地区讨吃的。
随着旱情越来越严重,不少留守的灾民挖光了野菜,啃光了树皮,自觉此地已无法生存下去,便开始往平原地区进发。
古代交通本就不便捷,好在各镇各县对于农业生产十分重视,生怕延报灾情有损自己的政绩,各级官员在旱情一开始出现时,就不断的像知州反应各地的情况。
往年这个季节,出现干旱天气,也是有的,不过就是没今年这么严重。知州又拿不准今年的旱情到底会是个什么样子,一直在犹豫要不要上报朝廷。要是报得早了,万一过几天就下雨了,那便是欺君罔上了;要是报得晚了,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是吃不了兜着走。比较保险的办法就是等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流民后,再上报朝廷。
等到蜀地的灾情传到京中时,灾民们已经挺近平原地带,开始骚扰各个村庄和城市了。
谁说商人不必看天吃饭来着,冉樱的两个店铺的门可罗雀,一天只有几个客人上门。城中其他铺子的生意也好不到哪去,只有开米粮铺的才生意火爆。
现在成都城里的每户人家都在拼命缩减其他方面的用度,以凑足银子存粮,谁都不知道这旱情会严重到什么程度。所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全城百姓都投入到了囤积粮食的浪潮中,自然没啥闲情逸致去光顾各行各业的生意。
这种疯抢的结果便是,粮价疯长,直把各个米粮铺子的老板们乐得睡了会笑醒过来。
幸亏自家早些时候囤了足够的粮食,这会粮食价格已经翻了一倍,且以每天可见的速度增长。
官府为了抑制粮价飙升,特地开了官仓,以平时的价格卖给百姓。可大家却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不是官仓内无粮食,而是积压了多年的粮食,官仓当差的又不注意防虫防鼠。官仓的粮食又陈又烂,有的还发霉发黑,中间夹着着老鼠屎和小石粒,面对这种粮食,大多数人都原意去买贵一倍的私粮。当然,城中还是有好些穷苦人家原意去官仓买。
几天后,逃难的灾民们陆续抵达成都。官府先得了信,拦着灾民不让进城,把所有人都统一安排到粥厂去。由官府开官仓施粥,城中的各个大户也出钱出粮食。连昭觉寺的主持也带着一帮和尚和粮食来,每日在粥厂施粥念经,好不热闹。
幸亏现在天已经热了,省了一笔衣物资助的开销,也省得灾民们受天寒地冻的苦。
来到成都的第一批灾民们经过其他城市的分流,约有七八百人。还有些灾民则在平原的乡下挖草根啃树皮,正在前往成都的路上。
这些灾民们一旦处理不好,往往很容易造成大混乱。若旱情得不到好转,朝廷官府赈灾不力,搞得灾民濒临饿死的边缘,就有人甚至不惜抛去良籍,落草为寇了。
官府很是头疼,现在虽然有粥供着,可看现在这个架势,都已经五月份了,还是一滴雨也没有。灾民肯定会越来越多,官仓中虽然粮食充足,但也架不住这么损耗下去。只盼天快下雨,朝廷的拨的款粮快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