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

第222章 少年应有少年狂!

略更网 www.luegeng.com,最快更新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最新章节!

黄忠还是摇头道:“士元出身我们荆州庞家,乃饱学之士。”

“难道不曾听说,这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说法?”

“山中几万蛮兵,眼下已经是退无可退。万一那石虎或者沙摩柯心中恼怒之下暴起杀人,岂不是有去无回了?”

对于黄忠来说,只要曹沫和本部兵马一前一后往这一堵。

然后再耗个三四天下去,等到山中蛮兵粮食用尽,自然就会知难而降!

所以这个时候,庞统根本没必要前去犯险。

看到黄忠死活不肯,庞统笑了笑。

然后轻声道:“实不相瞒,属下之所以非要入山劝降,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考虑。”

“不知将军,能否听我一言?”

黄忠点头道:“士元且说,本将听着呢!”

庞统深色诚恳道:“属下当初在南郡出任功曹的时候,也曾经以为自己谋算在胸,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可前不久在长沙郡跟温侯见过一面之后,这才觉得,自己到底还是有些小觑天下英雄了。”

“比如此番投效,温侯就是要我做出一定成绩之后,才会考虑是否接纳。”

黄忠劝慰道:“主公当初招降本将的时候,也曾经说过。”

“当今之世,并非君择臣,臣亦择主。”

“我们平东将军府之中,眼下有贾军师、陈军师,还有元直等人为之谋。”

“士元虽然出身世族,可初来乍到之下,主公当然也想要看一看你到底本事如何!”

庞统点头道:“诚如将军所言,此番入山,属下第一个想法建功立业,增加声望。”

“这山中虽然不知凡几,可粗略算下来,至少也在三万人以上。”

“如果属下入山之后,能够凭借个人之力说服他们全部归降,从此之后,自然也就是有功于平东将军府了,将军以为然否?”

黄忠稍显迟疑道:“如果士元入山之后真能劝服他们归降,确实能够立下大功,增加名望。”

“可本将还是那句话,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如果换取功劳和名望,非要用自己的身家性命做赌注,是否值得?”

庞统笑道:“大丈夫生于乱世,谁不想功勋卓着,力争上游?”

“若此番大战,属下只能做些基本谋划,就算是仗打赢了,想必温侯也顶多给我个书佐县令的职位。可若是属下能够立下大功,让温侯更加看重,在职位安排上,自然也会更上一层!”

“而且话说回来,三军将士征战沙场,哪个不是以命搏功勋?”

“我等谋士想要建功立业,当然也要悍不畏死才行!”

对于庞统来说,他此番南下长沙,本来就是想要去做平东将军府谋主的。

就算是面对陈宫和贾诩这两位,也敢去争一争!

如果今次大战不能立下大功,这岂不是,要让吕布一下子看轻自己了?

看到庞统神色坚定,并不打算改变想法。

黄忠沉默片刻道:“士元刚才说,此番入山主要是出于两个目的,不知另外一个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大明:朕才是帝国之主
大明:朕才是帝国之主
关于大明:朕才是帝国之主:众人皆是菩提果,恶人自有恶人磨。杀尽恶人千千万,盖世魔头慈悲佛。文臣结党误国者,杀!文臣武将贪赃枉法者,杀!吸血藩王不服管教者,杀!军将世家拥兵自重者杀!地方豪强劣绅地主者,杀!卖国不法商人者,杀!犯我华夏沿海倭寇海盗者杀!犯我华夏野猪皮,族灭!杀杀杀,杀出个朗朗乾坤!日月所照,皆为我华夏领土!小小倭国,种灭!佛郎机、红毛番、以西巴尼亚,胆敢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杀杀杀,
爱吃枸杞黑豆
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
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
关于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爽文杀伐果断不舔)唐云山一觉醒来穿越一个黄埔十一期的晋绥军少校团副身上。开局便获得功勋系统,打鬼子爆装备!什么晋绥军,中央军,老子通通不要!独自发展才是王道!打炮楼,拔据点,建立新式部队。什么!喀秋莎溜着玩!虎式满地跑!看唐云山如何在乱世之中杀鬼子,保家卫国,书写自己的传奇时代。
番茄肘子
大明镇南王:开局与太子桃园结义
大明镇南王:开局与太子桃园结义
关于大明镇南王:开局与太子桃园结义:在现代农业科创基地实习的张镇,竟然带着整个科创基地所在的山谷穿越到了大明弘治十八年。困于特殊空间,出不去。太子朱厚照无意闯入,张镇以特辣火锅下马威,啤酒一扎对瓶吹,茅台五粮漱漱口,葡萄美酒玻璃杯独特方式,隆重接待了隐藏身份却贵气逼人、自称为朱寿朱公子的朱厚照。席间,兵部主事王守仁闯入,三人相谈甚欢,到外面桃花灼灼的院子里指天为誓,结为异性兄弟。张镇掐指一算,弘治
牧马江南n
双穿:开局买下美女丫鬟
双穿:开局买下美女丫鬟
关于双穿:开局买下美女丫鬟:社会底层牛马赵辰无意发现自家衣柜通着个古代王朝,拿现代工业品去古代换钱换古董。修豪宅,养私兵,搞权利,实现男人终极梦想!
庚金丁火
旧五代史品读
旧五代史品读
关于旧五代史品读:属于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从朱温代唐称帝到北宋王朝建立,即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它详细记载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是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资料。笔者作为历史文献爱好者,尝试对进行解读,如有陈述和解读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文笔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