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柱突然有些后悔刚才打孩子的举动。跺了下脚,弯腰抱起儿子、也不说话便转身快步奔出了这座书堂的大门。
郑小六也赶紧弯腰施了一礼,急忙追了出去。
只留下那老者盯着这几个匆匆闯来、又匆匆离去的怪客们的背影,似是若有所思。
午饭时,气氛有点沉闷,宋大柱便早早的带石头回到了山中。一路上宋大柱不敢再看孩子的眼睛,那里有什么东西让他看不懂。小石头也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得不到东西时就撒娇哭闹,而只是复杂而懂事的向他笑了笑。但那眼神仍让他感到畏惧,或许他并不是畏惧孩子的倔强,而是在畏惧自己的莽撞,和无能为力!任何一个父母都以能满足孩子心愿为骄傲,任何一个男人也都以能承担起整个家庭的生活为自己不可动摇的,甚至是骄傲的责任。可今天这个孩子要的,是他不该去企求的。孩子一句简单的读书,却让这个即使面对狼、熊也不会退缩的汉子感到一阵阵的无力和羞愧!
回到家中,菊子很快发现了父子两人的异样。小石头没说话,抱起妹妹今天的尿布,走到院中踮起脚尖一件件费力的搭到晾杆上。而屋里,在媳妇的追问下,大宋把四贯铜钱从怀里掏出来,交菊子收好,然后轻声的把今天的遭遇从头倒尾叙述了一遍。
菊子听后也是抑郁起来,半晌后叹了口气,他们两口子虽然目不识丁,但再粗再陋也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道理,也何尝不希望自己孩子也能识文断字儿?如果每天做完饭后,她依在门口看着孩子挎着书包从学堂一蹦一跳的回来,那她自己也会美的飞了起来——可他们供养不起孩子去读书。他们这一家四口人的花销,还有预备的孩子将来娶媳妇的彩礼、女儿的嫁妆,都已经让这个家庭心焦力疲。每年请先生需要花多少钱?还有书本、纸张、笔砚文具的花费,每次逢年过节对教书先生的谢仪,这些都是这个穷困的家庭所不敢去想像的。他们甚至连半亩田地都没有!
而小石头也坐在院子中发呆,他为什么突然想读书?想识字?可他本来就识字,在前世他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不少。想重新体会下上学的感觉?前世一场场的考试经历足以让他头皮发麻、望而生畏。那是为了什么呢?想考取功名?他从未愚蠢到认为自己背过几首古诗、读过几篇《经》、《史》、《子》、《集》就能蟾宫折桂、得中状元。那么是为了什么呢?
他又仰起小脸望着天空中慢慢飘过的浮云。天空那么高远、一与自己所降生的这个民族浩瀚的历史般无边无垠。他闭上眼前去感受着盛夏阳光的热烈与温暖,脑海中浮现出如枪戟般阳光下那老者背负的双手,它那样有力的握着书卷,像是一个君主握着权仗、一个将军握着他的宝剑一样坚定而自信。仿佛握住了手中的那个事物,便也有了指点天下的豪气似的。
是了,他忽然理解自己想要读书,是因为他想要了解这个的世界、想要融入这个世界、想要改变这个世界。而这一切,打猎、耕田做不到,像他父亲一样劳苦一辈子再生十个八个儿女一样也做不到。唯有读书,才能做到。他能因此全面的了解这个世界,了解人们的所思所想、价值观念,而不是只是知道个年代表象;他也能更好、更有力的去充沛自己、去与这个时代融洽、去用哪怕自己再增强一点点的力量来改变这个家庭、甚至这个时代的际遇。他深深的相信这一点!
可是,他理解他父母们的苦衷,没有物质基础的理想再美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
作者絮语:相信人人都能知道那个清末时说出这句“为(中)华夏之崛起而读书”的人是谁。在这里引用,特向那位故去的好总理致敬。
另外,在文中引用这句话时,可能会有些读者朋友觉得略有点“雷”。但我还是决定把它加进去了。其实这是一句非常好的话,我们会觉得雷,是因为我们现在渐渐身处一个开始嘲笑理想的年代。当你学怪麻木时,就会对呐喊的人感到诧异,但这只是时代的悲哀,而不应该是理想的悲哀,因为不管是在以前注重品德的时代,还是现在经济发展为主的时代,对于坚守理想的人而言,理想恒在。孤独,而有力!
试想百年前,假如没有周总理那一代人高喊着"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断的奋起,那现在的中华,可能仍是积贫积弱。时至今日,我们可能已经不需要像他们那样去奋起,但我们没有资格去嘲笑他们曾经的理想!
那些心中有目标的人,是可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