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范仲淹开始给苏辋提出各种问题,不管是儒家经典还是各种兵书内容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校。
好在苏辋经过几个世界的之后,他的记忆力已经相当棒了,不用几本儒家经典,他都已经背的滚瓜烂熟。对于范仲淹的考校自然轻松度过,只不过苏辋更多还是只记得书本上的知识,儒家经典还好,但一旦涉及到行军打仗这方面实际操作经验的话,他就完全不行了,只能做到纸上谈兵。
try{ggauto();} catch(ex){}
不过范仲淹也可以理解,毕竟行军打仗这可不是光靠书本上的知识就能融会贯通的,必须得经过实践经验慢慢积累。
历史上那些青史留名的名将也不都是生就会打仗的,都是从战场上一步步学习得来的。生将种的人终究是少之又少,历史上也找不出几个来。
经过一番考校,范仲淹是越看越喜欢。苏辋不仅能熟记书本上的知识,还能讲出一番自己的见解,虽然这些见解都显得有些匠气,不够观点独特,但对于7岁的孩来已经相当不错了。
而且兵书方面也确实如他所。苏辋看过兵书不少的,范仲淹提起的很多兵书上的知识都能对答如流。只不过涉及到实际操作方面,确实没有任何经验,但却偶尔也有一些突发奇想的奇思妙想,当然这也是建立在苏辋这个现代人见多识广的情况下。
即使是范仲淹都觉得很是惊奇。虽然这些奇思妙想在战场上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这对于一个如此年轻的孩来,已经足够惊艳,甚至这些奇思妙想都给他也带来一些不同的启发。
不知不觉。一上午的时间就在两人一问一答之中渡过。范仲淹与苏辋对答了一上午。一直到中午时间,突然听到苏辋肚子传来咕噜咕噜的叫喊声,范仲淹才回过神来。毕竟还是7岁孩,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饿的也比他这个老头子快多了。
范仲淹这才收起了满脸的笑容,严肃的对着苏辋道:“你的资确实相当不错,我这几十年的人生也没有见过几个同年纪下做的比你更好的。”
苏辋谦虚的道:“谢谢范公的夸奖,我在我们家三兄弟中,才能只能算是最差的,我大兄苏轼、二兄苏辙的才能比我要更强10倍,只不过他们对行军打仗这方面兴趣要差了一些。”
“哦?”听到苏辋的话,范仲淹也颇感一些兴趣。如果真的像苏辋的一样,看样子似乎苏家这一世要崛起了。
完话后苏辋还拿出自己之前默写的一部分苏洵已经编写好的《权书》的相关内容递给了范仲淹。郑重的道:“这是我的父亲苏询这几年在家编撰的一本书,虽然现在还没有正式完成完稿,但是我默写下了一部分,还请先生品鉴一下。”
听了苏辋的话,范仲淹接过这部分书稿详细的看了起来。
范仲淹越看越惊奇,很快看完之后才抬起头对着苏辋问道:“这是你父亲写的?”
苏辋点点头。
范仲淹一拍大腿感叹的道:“真是乡野之中也有遗贤啊。你的父亲这本书颇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虽然同样纸上谈兵了一些,但其中的道理却颇为的深刻,从中就能够看出你父亲的见识同样不差,但你父亲为何没有做官呢?”
苏辋只能叹了叹气道:“家父官运不济,至今未曾考郑”
“可惜了,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向官家引荐的。”范仲淹可惜的道。然后话锋一转:“你也算是通过了我的考校,你要想拜我为师,那就要做好被我严厉教导的准备。”
苏辋听到范仲淹的话惊喜的道:“范公愿收我为徒!?”
范仲淹轻抚着自己的长须,笑着点零头:“自是如此。”
苏辋果断把自己准备好的束修递了上去,直接跪在范仲淹面前高声道:“苏辋愿拜先生为师,希望先生可以教我经世致用的大道理,以及行军打仗的能力。我希望以此能力,有朝一日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
这么一个聪慧而且礼貌谦虚的孩子范仲淹自是很欣慰星。他年纪大了很希望能教导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然后将来能为大宋作出贡献。毕竟他已已经老去,还不知道能活几年,这辈子是否能看到大宋统一的样子。
又经过一番复杂的师徒礼仪之后,范仲淹才扶起苏辋笑着:“好了,师徒之礼结束,你已是我门下弟子,今日就先随我在府衙内一同吃饭,别回客栈了。”
“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