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第377章,有活力且混乱的平虏堡

大汉八年,九月六日,漠南都护府,平虏堡。

徐凡带着陈胜,领着亲卫来到平虏堡车马市场视察,因为战争的关系,平虏堡这半年多时间都处于经济的繁荣期。

市集上到处都是人来人往的商队,可以看到载重马车,骆驼队,这些商队有带来中原特产的,也有带来大漠特产的,徐凡甚至还看到几个高鼻梁的西域人。

徐凡在街道上就看到一个极其庞大的马车队,车子用的是大汉带有钢铁轴承的载重马车,上面的麻袋堆积如山,每辆车由四匹伏马拉着车子缓慢前进。

徐凡看到这个车队不由得跟上去,很快马车就来到平虏堡一个官仓前。

一群人马上围上来道:“105钱一石粮食,卖给某100石。”

另一掌柜也叫道“某也出105钱,卖给某100石粮食。”

平虏堡的粮食生意极其火爆,本来不足十万人的平虏堡,此时涌入了几十万人口,市场一下扩张了三四倍,平虏堡的粮商每个都大发其财。

但他们也知道发财的时间有限,等漠北大战结束之后,这场财富盛宴就结束了,现在每天对他们来说都非常重要。

车队的东家派遣人来到朝廷的粮官问了问,而后就带领车队跟着这些掌柜走了。

徐凡看到这一幕就明白原因,平虏堡这两年虽然囤积了大量的粮食,漠北大战开启之前也运输了500万石粮食到前线,但三十几万大军在前线消耗,同时还多了三十万匈奴人俘虏。

所以平虏堡战前囤积的粮食如此流水一般消耗,这种情况下本地的粮食价格一涨再涨。从战前70钱每石涨到百钱每石,这还是在每个月都有上百万石粮食输入贫平虏堡的情况下。

而在平虏堡俘虏30万匈奴人,粮食的价格快速突破了百钱,向着110钱,120钱突破,毕竟囤积居奇是商家的本能,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他们不介意把粮食价格推高到200钱300钱,乃至上千,上万钱,封建时代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但这个时候大汉朝廷出手,官仓以百钱的价格放粮。

同时约谈了以漠南商社为首的商贾,以他们囤积粮食,扰乱战事为名,罚了他们上百万石的粮食。大汉的雷霆手段顿时让漠南的商贾,再也不敢在粮食问题上做文章了。

当然本地的粮商还可以贩卖粮食,但价格不能超过110钱,只要超过了这个价格朝廷就会开仓放粮,就开始约谈这些粮商。

大汉刚刚开国,对基层控制能力还是很强,没有像后世电视机那么多狗屁倒灶的事情,这些粮商也没有什么国公,彻侯这样的后台,被朝廷一约谈,就知道粮食是不能碰的红线,所以即便是战时,平虏堡的粮食价格还是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当中。

徐凡倒是对这支车队感兴趣,跟了上去道:“在下许强,见过这位兄台。”

商队的东家道:“在下吴英见过许兄,”

徐凡问道:“不知道兄台的粮食是从何处运输来的?”

吴英笑道:“是从巨鹿郡,从高阳一路走了十几天才来这平虏堡。”

徐凡惊讶道:“常言道千里不贩粮,巨鹿郡距离平虏堡何止千里,兄台这能赚到钱?”

吴英道:“当然能,我巨鹿每石粮食的价格只有三十钱,在整个大汉都是最低的,有三倍多的利润,即便是运输上千里也能赚到钱。”

而后他无奈道:“某家乡靠海,加上巨鹿本就是河北富裕之地,这两年又弄出了鸟粪石,粮食产能增长的很快,但偏偏这两年天下太平,粮食价格一年下一个台阶。

三年时间从百钱跌到只剩下三十钱,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用鸟粪石来肥地了,因为不划算,鸟粪石的价格都比粮食贵了,那辛辛苦苦的洒鸟粪石做什么。”

而后他有点愤愤不平道:“中原有敖仓,江淮有九江仓,南阳仓,关中有蓝田粮仓,还有粮食最低保护价格,彼其娘之,同样是大汉的百姓,凭什么这些地方就能建粮仓,关中的粮食就能卖50钱。”

陈胜道:“天下的粮食这么多,朝廷也不可能全收啊,没有这么多的钱,而且即便是建立粮仓,那也是治标不治本的事,敖仓已经有两亿石粮食了,你说的这几个粮仓也堆满了,粮食的价格不又下来了,你们何不学南方,种一些甘蔗,弄一些茶园,这样收益更高。”

其实徐凡是想要把粮食的价格维持在百钱上下,这样一户农户拥有百亩地,可以收获150石粮食,三十石交税,五十石自己吃,还可以留下七十石,一年有七千钱的收入,这个收入足够养活一家老小,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同时这些农户也可以成为大汉手工业的市场。

但很快徐凡就发现这根本不现实,因为均田农户拥有的土地,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升,粮食产能大致,而他们想要获得其他的商品资源,只能把自己的粮食卖出去,但很快就导致谷贱伤农。

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粮食的价格很快会跌到30钱,徐凡倒是弄了四大粮仓,想要维持粮食的价格,但很快这四大粮仓就装满了。而且大汉朝廷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稳定天下粮食的价格。

徐凡用尽了各种办法,只能在大汉朝廷控制力最强的关中地区,把粮食的价格维持到每石50钱左右的水平。

吴英没好气道:“兄台只怕是江淮人吧。”

陈胜点点头。

“北方是种不了甘蔗,也没有茶树。”

陈胜继续道:“粮食不赚钱,可以弄点其他的东西,关中的农户就搞养殖业,扩大桑麻的种植面积,人家就过得很好。”

吴英道:“所以天下的好事都被关中人占尽了,关中能搞出这么多产业,那是有农家的人在指引他们,河北之地哪有人来指点,普通农户哪有这个本事,懂得了这么多种植都不能,大家最多多养几只鸡。”

要是大家都穷,吴英就不会这么愤慨,偏偏一堆穷鬼当中有一个靠在上面不那么穷,那自然成为了出头鸟。

“要是没有这次的大战,种田是没有前途的。”吴英看向徐凡道:“兄台也想做这粮食生意?”

徐凡道:“有这个想法?”

吴英道:“某劝兄台不要白费功夫了,现在已然到九月了,漠北10月就会下雪,到时候朝廷不管是胜是败,都必须从大漠撤军,人都撤了,哪里会要这么多的粮食,现在运粮得不偿失。”

徐凡道:“某从太原这样近的地方购粮到平虏堡来贩卖。”

吴英道:“某过恒山郡的时候,当地的粮食价格突破了50钱,代郡粮食价格突破的70钱,雁门郡的粮食价格突破的90钱,整个北方越是靠近战场,粮食的价格越高,此时贩粮得不偿失,这一战朝廷算是打空了边疆的粮仓了。只有今年夏收之后,粮食的价格才有可能回落。”

想了想吴英道:“兄台要是真想贩货,可以在平虏堡买一些羊毛布去中原贩卖,因为战事朝廷缴获了大量的牲口,导致羊毛的价格大降,羊毛价格下降,平虏堡的羊毛布本也开始降价。正好冬季即将到来,兄台把羊毛布运输到中原必定可以大赚一笔。”

徐凡拱手道:“多谢吴兄指点。”

而后徐凡继续在平虏堡的市集闲逛,发现来到平虏堡的商队大部分都是运输粮食,2-3倍的粮食价格让他们有利可图,同时平虏堡低廉的羊毛布,牲口,还有各种皮制品可以高价卖到河北中原之地。

对这些商队来说,粮食虽然赚的不多,但回程带的货物却可以赚好几倍的利润。这就导致大量河北中原商队来到平虏堡。

对大汉朝廷来说,这些商贾能给平虏堡带来大量的粮食,即便他们赚钱徐凡也不管,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打压那些损公肥私之人,不能让这些人得利。后世出现的情况,徐凡不想在自己大汉再看一遍。

try{ggauto();} catch(ex){}

午后,徐凡开始巡视平虏堡之外的外城。

因为人口太多,很多商队直接在平虏堡外围搭帐篷,弄一个居住地,或者弄一个草市。这样初创的地方自然比不上平虏堡整洁。

这里的路是人踩出来的土路坑坑洼洼,极其狭窄,两旁就是各种奇形怪状的帐篷,大部分帐篷上满是补丁,帐篷内还有不少当地特色商品,看上去像一个小卖部,还有不少这个时代牧民的勒勒车,一辆车就是一个居住点。

徐凡信步走入一辆布满商品的勒勒车,漫不经心地打量着四周,勒勒车里面的面积不大,上面挂着的是一些不知名动物骨骼牙齿,一些吊坠装饰品,徐凡还看到一些骨骼弄的草原民族乐器,还有其他材料弄的各族手工业品。

“客官,想买什么?”一个脸色沧桑的老者操着一口匈奴口音的汉话道。

徐凡道:“先看看。”

很快徐凡就看中一个围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前世今生:我到底是谁
前世今生:我到底是谁
关于前世今生:我到底是谁:身在当下,灵魂却在游离,飘荡的魂魄没有归属,午夜梦回那一双苍桑痛苦的眼眸。你不该来,你不该来你来了,你终于来了既然失约了,我都熬过情劫了,什么惩罚都受了,已经伤痕累累了,可你为何又要来,为何哭得不能自已,虚伪的人啊......我到底是谁?
彼岸花Q
给食戟来点万界食材
给食戟来点万界食材
关于给食戟来点万界食材:穿越到食戟之灵世界。发现自己竟然可以再次穿越。为了能够成为最顶级的厨师。为了无数让人垂涎三尺的食材。许康平开始不断的进入一个又一个世界。美食的俘虏,全职猎人,中华小当家,迷宫饭,海贼王,神厨小福贵,神奇宝贝,犬夜叉……随着许康平不断的穿越世界。获取了大量食材。自身的厨艺也登峰造极。
百川流止
五岁小富婆,救助了流放世子全家
五岁小富婆,救助了流放世子全家
关于五岁小富婆,救助了流放世子全家:软软从小抱着妈妈遗留下的花瓶不离手,某天爸爸出差,她意外听到了花瓶里说话的声音……大乾国寒荒年,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大乾太子为民请愿被贬边境寒苦之地,途中妻儿病重,饿的瘦骨嶙峋。废太子一家,走投无路之下,世子只得乞求神明相救,谁料被小软软听见。软软往花瓶丢药:小哥哥,你别急哦!软软给你药药救娘亲。软软往花瓶丢自己不想喝的鸡汤:小哥哥,小哥哥,软软吃饱了,奶奶说不
陈茶柚子
快穿之别放过那个炮灰
快穿之别放过那个炮灰
关于快穿之别放过那个炮灰:宋献音是炮灰部门的新人,为了积分,她开始穿梭不同世界……第一个世界
Cx330鸭
八零学渣的咸鱼生活
八零学渣的咸鱼生活
关于八零学渣的咸鱼生活:虞小小作为一名学渣,读书不咋地,工作也勉勉强强,一辈子没啥大出息,只想找个能摸鱼的班上,过上咸鱼般的生活,直到退休,不曾想一朝来到了八零年代。自身没啥长处的虞小小,陷入迷茫中,她不知道该怎么才能在这个艰苦且残酷的年代活下来。直到最后她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道路,本就是个学渣,却终其一生都在学习中度过,本以为嫁人就能躺平,摆脱学习二字,奈何她嫁的对象不一般,公婆是文化人,丈夫是学
一只柠檬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