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龙的小说在结构上摹仿《人世间》,写的又是东北家族的事情,最后写出的效果可能会和《闯关东》类似,只不过王文龙所写的小说主角都是东北最普通的军户,其中的角色哪怕到最后也不会飞黄腾达,所以时代感不会那么浓烈,在展现后世小说写作技巧的同时也能更方便读者代入。
这也给王文龙的素材收集工作提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收集足够的素材,王文龙又对毛文龙船队中所有的辽东军护都进行了详细的采访。
这些军户的来源各有不同,祖先到达辽东的时间也互相参差,正好让王文龙得以从普通百姓的眼中了解到辽东的普通生活,这是王文龙脑海中那些历史书都不会记载的角度。
接下来一个月时间,王文龙都在整理辽东的历史,以及采访记录,务必要做到万无一失才决定动笔。
而就在王文龙专心于素材收集的时候,万历三十五年的六月,京城盔甲厂。
“子先,成了,试制成功了!”
孙元化一脸兴奋的拿着做实验记录的本子跑进办公室。
因为熟悉物理而被派来跟他共同督造火器的徐光启连忙站起来:“钻头做成功了?”
“没错!就跟建阳想的一样,不需锻造,用合金就可以直接在钢条上钻出膛线来!”
孙元化已经接受了兵部八品掌固之职,来到京城和徐光启共同负责监督工部制作米尼弹和线膛枪,王文龙这个兵部司务丢下米尼弹和线膛枪的发明就跑了,而后续的工艺改造都由孙元化和徐光启两人头疼。
米尼弹的制作非常简单,可是线膛枪的制作难度对于此时的铁匠技术来说却实在太大了,手工锻造枪管的成功率比起王文龙最先的计划还要低。
为了能够使得线膛枪快速推广,王文龙在临走之时还和孙元化徐光启分享了另一条枪管制造路径:不用锻造,直接钻孔。
枪管钻孔制造其实是中国枪匠的独门手艺,在许多清代的枪匠老照片中都能看到清末的制枪匠人用压了石轮的简易钻头直接在均匀的金属棒上钻出枪膛。
后世学者分析,这其实是因为清末的锻造技术已经落后于国外,同时期在美国因为有好铁,同样是出自小作坊的肯塔基步枪却可以完全用锻造方法制造枪管。
大清官方提供的官铁质量无法承担锻造枪管的大规模生产,锻造出的枪管炸膛率太高,所以只能走钻枪膛路线。
直接拿铁条钻出的枪管哪怕铁的质量差一些,炸膛率也远比拿铁板卷出来的枪膛要低。
后世学者一般认为,清末的中国枪匠所使用的枪弹钻头应该也是进口合金,毕竟凭清代的冶金技术很难做出合格的钻头钢。
王文龙提出这条技术路线的时候也觉得这条路线在大明实际生产的可能性不大,却没想到孙元化和徐光启两人在发现线膛枪枪管的成品率低到只有一成之后,爆发出了相当高的钻研热情,而孙元化从江南物理社带来的帮手之中还真有冶金方面的专家。
这专家是物理社在宝泉局制币厂培养出来的,在保全局铸造银币的过程中,江南物理社就想方设法的降低银币中的贵金属含量,并且还要使所铸造的银币能够防腐、防锈、防磨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