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卓准备告退回廷尉府亲自处理刘良之事前,刘辩问道:“董卿觉得,朝野上下,私下里认为是朕逼迫太傅放权养病者多吗?”
董卓思索片刻,答道:“臣以为刘良之辈,不过小人耳,其人并不知道陛下与太傅之间的情谊,本就是自寻死路。”
“朝中如臣这般心思耿直的人,只当是陛下关爱老臣身体,并不会想许多……”
刘辩差点就要笑出声来――你董卓要是耿直,那天下就没有复杂的人了!
不过董卓话中的意思却是很明确的,甚至于他故意让郭直放出去的消息说不定还起到了反作用。
刘辩又说道:“卿以军功封乡侯,封邑应是一千两百户吧。”
董卓闻言立刻拜道:“是,臣卑鄙之身,蒙受皇恩浩荡,唯当昧死以报!”
刘辩虽然心里未把董卓的话当真,可明面上,他摆出一副感动的模样:“卿忠勇体国之心,朕岂能不知!”
随后话头一转,问道:“卿认为以太傅之功,可得封侯否?”
董卓也不纠结,这次未经思索就回答了:“太傅劳苦功高,且有军功傍身,当封列侯!”
“好了,朕明白董卿所想了。”
其实董卓和卢植之间又没什么交情,他说这番话,不过是揣摩着刘辩的意思往下附和罢了。
董卓现在斗志昂扬,在坐稳了廷尉卿之后,朝中又出了一位来自凉州的太尉。虽然不是董原本猜测的盖勋,但现在的董卓已经开始反思――当初董的思想没出问题,反而是自诩很懂的他错误判断了局势。
董卓觉得他现在又懂了。
从天子对卢植所表现出的情谊来看,以天子的性情,他未必不能成为第三位太尉――要是司徒、司空,他也不是不能接受。
只在离开云台殿时,董卓却因为爵位的缘故有些惆怅――名爵未来可期,可董卓还有一个最大的烦恼:他没有一个能继承他乡侯之位的儿子。
虽然安帝时以诏书的形式发布了“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明确将爵位的继承范围扩大到了兄弟与侄子的范畴,让董卓不必担心人死爵除。
可董卓有过儿子,如果可以,他怎么可能不希望再有个亲子承爵呢!
这样想着,董卓打算今晚再去找华佗问问,有没有什么好汤药……不过在此之前,得先把天子交待的事情办好。
随着董卓返回廷尉府,刘辩对于刘良的处置结果飞快地传播开来。
刘辩选择快刀斩乱麻,用以明确彰显自己的态度。没办法,以官僚们的尿性,刘辩但凡把刘良诬告卢植的奏书留置一天,就会有投机者拿着放大镜一点点去找卢植或有或无的污点。
一时之间,所有明里暗里攻讦卢植的声音都已经消失不见。
两日后的朝会之上,议郎臧洪慨然上书:“太傅卢公,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宾服九江蛮夷,清简庐江之乱。张角之捷,本之于卢公,收名敛策,而己不有焉……保扶天子,任劳任怨。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不外如是。臣昧死以闻,太傅之功,诚宜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