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恩也有点憋不住了,但还是努力忍住,道:“待会儿还有扣篮大赛,伱和迈克尔好好表现。”
15分钟后,扣篮大赛正式开始,甘国阳再度出现在场地边,他成为NBA历史上第一个同时参加三分大赛和扣篮大赛的球员。
算上甘国阳,扣篮大赛一共有9人参加,分别是汤姆-钱伯斯,约翰尼-道金斯,德雷克斯勒,罗恩-哈勃,乔丹,杰罗姆-柯西,杰拉德-威尔金斯和特伦斯-斯坦斯布里。
try{ggauto();} catch(ex){}
人气很高的小土豆韦伯和多米尼克-威尔金斯都因伤没有参加。
如果没有甘国阳救场,仅乔丹一人,扣篮大赛无疑会失色不少。
来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乔丹变得杀气腾腾,誓要在自己的地盘找回场子。
扣篮大赛和三分大赛一样,也是先进行首轮淘汰,进入半决赛后,进行一对一的对决。
最后剩下的两名球员进行决赛,决扣篮大赛的冠军。
首轮每个人有两次扣篮机会,根据评分高低,前四位进入半决赛。
今晚的评委由五人组成,分别是前超音速球星弗雷德-布朗,四届全明星球员约翰尼-格林,主持人、电视明星乔-皮斯科波,凯尔特人名宿萨姆-琼斯,以及华盛顿大学的教练马夫-哈什曼。
乔丹第一个登场,他像猎豹一般启动,来了一个空中的双手回转扣篮,动作舒展漂亮,完成度很高,现在球迷都举起了10分的标牌。
评委没有立刻给分,下一个是德雷克斯勒,这家伙似乎有点紧张,第一扣失败了,他的动作是一个自抛自扣,把球扔到篮板上反弹,然后起跳单手空接劈扣。
这个扣篮不错,但总体而言中规中矩,没有什么花头。
其实80年代的扣篮就是这样,动作舒展有余,创意不足。
而创意正是甘国阳的优势,只是首轮还用不着。
甘国阳最后一个登场,他选择了一个空中转体的单手自由女神像,和一个类似德雷克斯勒的自抛自扣,不过他用的是双手大力终结。
甘国阳一上场,和前面那些后卫、前锋就大不一样,他身材高大,力量感十足,带给球迷和评委的扣篮震撼性很强。
首轮的评分出来,甘国阳、乔丹、德雷克斯勒和杰罗姆-柯西进入了半决赛。
大家一看好家伙,三个开拓者球员,对一个公牛球员,乔丹简直是孤胆英雄。
半决赛抽签,甘国阳和柯西一组,乔丹和德雷克斯勒一组,各自进行三次扣篮。
到半决赛,大家的扣篮创意有些不够了,比如乔丹用了一次反弹球后的空接转身扣篮,这球动作和甘国阳的差不多。
在完成效果上,乔丹的更飘逸一些,而甘国阳的势大力沉,把篮筐扣得瑟瑟发抖——力量感是甘国阳今晚最大的武器。
半决赛对阵柯西的时候,甘国阳瞪着柯西,仿佛在说“你赢我一个试试”,最后柯西发挥失常,扣失败了两次,把甘国阳送进了决赛。
终于到了激动人心的决赛,两人要争个你死我活。
乔丹一言不发,在比赛结束前不想听甘国阳说一句话。
他一上来使用了空中折叠后的双手背扣,一个精彩的动作,评委给了48分。
甘国阳同样选择了背扣,不过他采用了空接的方式,势大力沉的将球扣了篮筐,47分。
乔丹开始了他的第二扣,这次他选择了单手滑翔扣篮,在空中有一个舒展的动作。
依旧是48分,显然有评委认为,乔丹的这个动作还不够完美,少了点什么。
而甘国阳第二个动作开始放大招了,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东西。
在德雷克斯勒的帮助下,他完成了空中接力的转体360度双手暴扣!
这一球非常精彩,拿到了50分的满分!
压力给到了迈克尔-乔丹,他使出了自己经典的动作。
持球,运球,冲刺,起跳,在空中滑翔,身体有一个收起再伸展的动作,将球扣进了篮筐中!
这球引起了全场的轰动,球迷们疯狂喝彩,评委也是毫不吝啬的给出了50分的满分!
下一球,甘国阳拿到50分满分,就能夺得扣篮大赛的冠军,少1分两人还要再比一球。
这时,甘国阳走到场边,从王抚西手中拿过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道具:一把很大的雨伞。
现场球迷都有些懵,怎么扣篮还能带道具,而且还带一把伞的?
“谢特,这家伙想干嘛?做法吗?”乔丹看到甘国阳拿伞,感觉小脑萎缩了一下。
不过西雅图的球迷很快反应过来,这把伞是1980年保罗-韦斯特法尔为《体育画报》拍摄封面时用的那把彩色伞。
这是韦斯特法尔的经典照片,因为西雅图有一个知名外号叫“雨城”,这里有着连绵的雨水。
当时韦斯特法尔离开太阳来到西雅图,体育画报拍了这张照片,并写了专题文章《在雨水中畅游》。
甘国阳拿着这把黄、绿、白三色相间的大伞,站到了中线附近,然后持球开始冲刺。
在罚球线内一步,甘国阳高高跃起,在半空中打开了雨伞,仿佛借助伞的滑翔动力飞向篮筐,将球扣了进去!
场边,记者们的相机咔嚓咔嚓亮个不停,两幅属于NBA扣篮大赛的世界名画诞生了,一幅属于乔丹,一幅属于阿甘。
甘国阳一手将球摁进篮筐,一手伸展举着雨伞的画面,成为了NBA永恒的经典。
扣篮冠军无疑将属于甘国阳,落地后他全场观众沸腾,这里是西雅图,这里是雨水之城,这充满创意的一次扣篮毫无疑问得到了满分50分!
他让人们见识到,原来扣篮还能这么玩,还能借助道具。
超前三十年的扣篮大赛知识储备还是起到作用了。
甘国阳也因为这充满创意的雨伞一扣,获得了一个新的绰号,“Rain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