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影谜云

第六十四章 调回总部 下 、

何英钦目前在北平,出任金陵政府军事委员会华北分会的代理委员长,也就是这段期间,他签署了丧权辱国、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导致驻军、党政机关和情报机构撤离冀省,金陵政府在冀省的主权全部丧失。

“司令官前途无量,我觉得用不了几年,就能在金陵聆听您的教诲了!”韩霖笑着说道。

“哪有你想的那么简单,军中的晋升也要看资历,我虽然是黄埔一期生,可履历相对欠缺,总裁把我安排在浙省,也是要我脚踏实地的好好磨练,以后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尽管可以给我打电话,即便是在金陵,有些人和事,我也能帮得到你。”宣铁武说道。

“感谢司令官的信任,我会时常和您联系的,杭洲距离金陵不算远,可能日后会经常打交道。”韩霖说道。

要的就是宣铁武这个态度,做了那么多的铺垫,最后的结果让他很满意,这条线在全面抗战前期不会太明显,关键是抗战胜利后,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是一笔长远投资。

湖畔茶楼。

“韩先生,这次约我见面,有什么需要我做的?”芝原平三郎问道。

韩霖在返回金陵之前,秘密约见了芝原平三郎,这个投降的日本特务,也是二处成立以来,唯一在日本情报机构内部发展的内线。

目前韩霖是芝原平三郎在二处唯一的联系人。

“没什么需要你做的,金陵有个日谍案陷入僵局,我要返回金陵总部工作,但你这条线,依然是我单独联系。我走后,如果沪市日本的特务机关有什么消息,你及时通知我就可以了。”

“平时我不会给你轻易发指令,你按照原来的方式继续在杭洲潜伏,等我到了金陵,会把新的联系电话给你。”

“不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不会让别人联系你,我会给你一套联络方式,来人对的上暗号,就是真的,暗号错了,那就是假的,你可以用一切方式进行铲除,保护自己的安全。”韩霖说道。

“可惜,我对帝国在金陵的秘密组织知道的很少,没法帮助你破案,但是有个情况或许对你有用处,知道阿菊吗?”芝原平三郎笑着问道。

“知道,当年日军侵占东三省的时候,这些日本特务机关训练的女特务,扮做妓女窃取情报、收买高官,听说是有一些成果的。”韩霖点点头说道。

“没错,您说的非常对,其实这些阿菊的行踪不只是在关外,像北平、津城、京沪杭等地,还有汉口等大城市,都有阿菊的地下组织存在,金陵和沪市的人员最为专业。”

“我记得在特务机关工作的时候,偶然听同事们谈起过,这些阿菊在十几岁就选拔出来,秘密送到了京沪杭等地进行生活和训练,等到执行任务的时候,与当地人几乎没有两样,很难进行识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家有个电饭锅
我家有个电饭锅
关于我家有个电饭锅:王小川靠着一口电饭锅穿越连通两个世界。在这里,剑指洛杉矶,脚踩英吉利,平掉大洋洲,狩猎贝加尔。通通都要做我大唐的殖民地。大夏,一个和隋末高度契合的世界。在这里李世民是我哥们,平阳公主是我老婆。没事咱们还能回现代社会刷把存在感。妥妥的人生巅峰啊。
退休老干部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关于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现代青年李宏济魂穿成为明末大海商李旦的儿子李国助。他请求父亲为他聘请了三浦按针做老师,学习西方的造船、航海、天文等知识。学成之后,李国助亲自主持建造了一艘双桅纵帆船,命名为仁王号。他组织了环日本海的航行作为仁王号的首航,并邀请了颜思齐、杨天生、陈衷纪等着名的海盗加入探险队伍。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的同一年,仁王号也开始了它的首航。当船航行到海参崴的时候,李国助
眼魔的秋波
我爹是宋江:宋江私生子传奇
我爹是宋江:宋江私生子传奇
关于我爹是宋江:宋江私生子传奇:凡读过者,皆知宋江终生未婚,自然无子无女。孰不知却有一私生子,原名宋大海,因其属龙,自改名字宋大龙,立志做真龙。宋大龙在其生母被宋江杀害时出生,由其姥姥抚养。十一岁时认祖归宗,,因不爱读书,与爷爷关系日渐对立;十三岁外出寻父,流落河北拜师学武,所到之处皆以我爹是宋江为名招摇撞骗;三年后宋江派人将其掳到梁山,但因受不了束缚逃离梁山,打着宋江旗号混迹江湖,拉起了自己的队
王文达
开局封侯,九品到头
开局封侯,九品到头
关于开局封侯,九品到头:穿越到异界的无业游民,凭借华夏五千年经历,通吃一个封建帝国。立功多,惹事儿能力也不小,但没办法,皇帝信任,还好用。能动手绝对不吵吵,没什么是一刀解决不了的事,如果有,那就试试精神不正常的小侍卫的刀。
虫子阿疯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关于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李彻穿越大庆王朝,成为皇帝最不受宠的皇子。太子诬陷他,皇帝冷眼旁观,堂堂皇子被逼的当众撞柱自杀!天崩开局,又被封到关外东北,李彻却丝毫不慌。他人眼中的苦寒贫瘠之地,其实富含各种矿产资源,拥有全国最优质黑土地和养马地。东北寒冷?无法耕种?我一季的收获,够大庆全国吃上三年的!东北偏僻?难以发展?煤炭、炼铁厂、水泥路、火药厂......我奉国的科技领先你们几百年!东北
橡皮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