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本书设定发行的的发行受众主要就是南京城和周边城市的市民,并通过清流书坊原来铺就的售卖书籍的网络作为文化产品向外省铺展。
那么南京城报纸市场多大呢?
南京城发展到万历年间的时候,工商业极度发达。按后世考证,其人口至少一百二十万,有的学者考证约在三百万左右,时间关系,老摩不一一列举来源,大家可以自行在网上查找。
try{ggauto();} catch(ex){}
老摩取后世考证的最少数字,一百二十万。那么识字率多少呢?明代的识字率,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白话小说上,四大名著三部都出现在明朝,此外还有经典的、之类,这些书籍的写作发行,说明明代的识字人口完全支撑的起大部头的著作。
其次,见:“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杨继宗的罚款法律依据有所本,明朝朝廷在民间大兴设学,还规定了入学年龄,“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入社学”。这是朝廷关于普及教育的规定。
后世学者根据上述以及其他资料考证,明代南京的识字率男性应该超过了45%,最低也能达到30%——女性识字率很低,忽略不计。
说完这些,读者大大可以知道,最少四十万的识字人口,能不能养一份在本城发行的日报?别说还有茶馆、官府的订阅——老摩安排主角在南京开办第一份日报,不是拍脑袋来的。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老摩这日报有些扯呢?大家忽略了一点,满清入关之后,在整个南方杀戮是极其惨烈的,具体大家可以自行百度,老摩对这些资料看都不想看——这些屠杀,也偶见于,努尔哈赤的后代们,不觉得这是需要隐晦的东西。
而屠杀之后的文字狱大兴,从顺治一直到乾隆,其烈度也是空前绝后的。因此——整个中华民族在识字率和知识上落后,鲁迅所批判的“麻木的中国人”的产生,非是我先民一直如此,而是在屠刀之下,经过百年的驯化,才变得集体麻木和无知,对新知识、新事物无感。
明代末年,至少在明代的南方,中华民族已经做好了从经济和文化上跨入近现代的准备。遗憾的是,这个进程被小冰河气候、明政府的腐败、体制机制的弊病等等多方面原因交杂作用,毁于一旦——而这也是老摩写这本书的动机之一。
综上,请大家多一些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我先民遗泽,令中华傲然领先全世界近两千年,唯有近二百年才全面落后,我们要做的,不是怪祖宗,骂满清,而是做好自己手边的每一项工作,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让我们伟大的民族再度回到她原有的位置上去。
最后,老摩这篇解释文章,不是引战,更不是辩驳。只是对大家提出问题的解释,没有其他意思。老摩永远欢迎大家的评论,无论您提出什么观点,老摩都能从中受益。谢谢大家!
摩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