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狼部落哪怕再怎么节省食物,忍饥挨饿,当冬季过去一半之后,缺粮的危机已经很严重了。
胡狼部落,一间简陋的木屋之中。
“又死了一个。”
胡狼部落首领打开门,看到了一具已经冻得僵硬的尸体。
这个族人蜷缩成一团,死去已经多时了,临死的时候,他的手向前伸着,似乎想要抓住什么。
狼部落首领的脸色非常难看,他知道,这个族人之所以死亡,是因为缺粮,而且身上的兽皮衣也不够厚实。
在长时间的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体质较弱,或者本就负伤的人,很容易就死掉了。
“抬出去吧。”
胡狼部落首领挥了挥手,有两个战士进来,把已经死去的族人抬了出去。
随后,胡狼部落首领继续前往下一间屋子查看,并且发现新的尸体。
每一天,都有人死去。
整个胡狼部落,都陷入一种无声的恐惧和煎熬之中。
没有人知道,下一个被抬出去的会不会是自己。
查看完所有的房子之后,胡狼部落首领回到了自己的屋子里。
他坐在火塘前,狠狠的一拳砸在地上。
“该死下雪天,到底还有多久才会过去?”
这样日子,简直让人发疯,但是又无可奈何。
胡狼部落首领发泄了一通,然后阴沉着脸,琢磨部落里的食物,到底还能撑多久。
部落里的食物,首先需要保障的就是重要人员,比如巫和首领,以及各个狩猎头领。
其次,就是健康的,战斗力强的战士,这些战士是部落能立足的资本。
再次,就是拥有一定战斗能力的普通战士。
最后就是老弱病残。
当一个部落的食物不足以养活所有人时候,就会根据族人对部落的重要性,分配的食物层层递减。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部落能存活下去。
所以,每到食物不足的寒冬,老弱病残就要倒大霉。
孩子还稍微好一点,毕竟他们是部落未来的希望,多少能分到一些食物。
那些老人、病人,伤残族人,到最后可能一点食物都分不到,只能活活饿死,冻死。
这种分配方式很残酷,但部落如果不这样做,灭亡的只会更快。
大多的部落,都跟胡狼部落差不多。
像藤部落那样,能拥有足够过冬食物和物资的,反倒是异类,非常罕见。
“噼啪噼啪……”
火塘里的火焰在持续燃烧着,带来的一点可怜的温暖,但很快又被无孔不入的寒风带走了。
胡狼部落首领坐在屋子里,琢磨完粮食之后,又琢磨等冬季过去,想办法灭掉几个小部落,补充粮食物资和人口。
……
平静又煎熬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当许多部落都快坚持不住的时候,漫长的冬季终于过去了。
温暖湿润的南风代替了干燥寒冷的北风,太阳也重新升起来了,冰雪慢慢的融化。
春天到了。
……
藤部落成立第四年,一月初。
“又熬过了一个寒冬。”
藤部落南侧的竹屋里,老巫推开了门,看着正在融化的冰雪,以及洒落在地面上的阳光,只觉得心情也舒畅了不少。
对于老巫而言,每多活一天,他都觉得是赚的,因为他年龄大了,同龄人几乎都死光了。
虽然他已经能坦然面对死亡,甚至连裹尸兽皮都准备好了,但能活着,有几个人愿意死呢?
老巫走出了竹屋,到旁边的空地上晒太阳。
现在正是冰雪融化的时候,到处都在“嗖嗖”的掉冰块,他可不敢乱跑,免得被砸破头。
“啪啪啪……”
藤部落里,不少战士拿着长矛,正在敲那些挂在屋檐上的冰棍。
这些冰棍末端很尖锐,如果不敲掉,融化的时候随时都可能会掉下来伤人。
还有一些战士则负责收拾部落周边那些被大雪压断的竹子和树枝,他们都很小心,因为头顶上经常有融化一半的冰块掉落下来。
“哗啦啦……”
融化的雪水順着山沟往下流,不少都汇聚到了小溪之中。
渐渐的,小溪上凝結的冰块也被水冲得融化了,小溪再次潺潺流动。
真是一个充满了生机的部落啊。
老巫晒着太阳,看着忙碌的藤部落族人,脸上露出了笑容。
……
三天之后,南荒的冰雪大部分都已经融化了,藤部落前面的飞鱼河也解冻了,河水歡快的流淌着,熬一个冬季的各种鱼类也终于不再缺氧。
藤部落再次有序的运转了起来。
守卫队负责修缮部落周边的陷阱和排查安全隐患,两支狩猎队黑风犀牛进山狩猎,捕鱼队准备开始今年第一次的捕鱼。
种植队扛着农具走进了田间地头,开始翻地和开荒,准备新一轮的种植。
养殖队努力的打扫圈舍,准备迎接牲畜和家禽新一轮的大量繁殖。
整个藤部落,都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与此同时,煎熬了一个寒冬,死了不少族人的胡狼部落,也终于开始出动了。
“嗷呜……”
大批的胡狼骑兵涌进了森林里,疯狂的捕杀各种动物,挖掘各种可食用的植物,然后搬回胡狼部落,以养活那存活下来的两千族人。
同时,他们向四周的小部落亮出了獠牙,希望能通过劫掠,让部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元气。
胡狼部落的目标之一,就是距离他们不算太远的藤部落。
不过胡狼部落能存活至今,自然不是蠢货,他们并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先派出一些战士,前往藤部落附近打探情报。
只要打探清楚藤部落的情况,他们動手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
胡狼部落却不知道,他们视为劫掠对象的藤部落,也已经盯上了他们!
姜玄并不喜欢被动,以前之所以猥琐发育,是因为藤部落实力太差。
经过与鸦部落一战之后,姜玄意识到藤部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他决定找准机会,联合山龟部落再干一票大的!
……
祝贺书友“昕軒凉生ヽ”成为本书第一位掌门,感谢这位书友长期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