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父就在这里活了下来,后来变成长工,从打杂到为李氏种地、干活,终于算是保住了小命。
赵父为人憨厚老实,而且从小干活也很卖命,饥荒过去后他也没有回自己的家乡,而是自己留在李家,为李家干活,相当于是报一饭的救命之恩。
这一待就是几十年,而且干活最多,要求最少,只要有吃住就行。
后来社会变化,温饱早就不是问题,已经年近四十的赵父在李家的撮合下,也取了本地一名老实的女子,结婚了。
婚后夫妻双方依然将李氏当做救命恩人,为其干活卖命,一年后赵敏就出生了。
她从出生到长大,一直被父亲灌输的是报恩二字,听了父亲小时候的经历,赵敏自然把李家当做恩人,这一点上,赵氏一家一直如此。
赵敏也读了几年书,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在李家干活,他们一家三口思想很简单,他们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全靠李家曾经救了赵父的命,所以他们的余生相当于就是为了报恩而活,并且毫无怨言。
当知道陇西李家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世家后,他们对李家更崇拜和尊重,认为这就是上天的安排,才让他们能和这么牛逼的家族联系在一起。
而且,多少年以来,李家各位当家的都对赵家不错,当赵父长大后,他们愿意送他去家乡寻亲,只是赵父拒绝了,而且赵父到了婚嫁年龄,李家人也帮他找媒人选对象,只是赵父太过老实腼腆,认为自己命都是李家给的,不配拥有自己的人生和家庭,而多次拒绝。
后来身边的玩伴都结婚成家了,社会也大变了样,赵父才在李家的帮助下,结婚生子。
但即便成家,在他心中处于第一位的,永远是李家,而非自家。
这样的观念同样也深深印在了赵敏的身上。
当她成年后,父母由于年轻时劳累过度,重病难治,陆续离开了人世。
而她继承父亲遗志,依然在为李家做活,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李家有个男子,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半身不遂,很难讨到媳妇,而他看中了长相清秀的赵敏,于是就打起了她的主意。
赵敏根本没为自己活过一天,从出生开始耳边就是父亲要报恩的谆谆教诲,只要是李家人的要求,她从未违抗过,包括这次提亲。
李家去询问她意思的时候其实是有些为难的,就算他们救了赵父,但赵父一辈子为李家干活,这个恩早就报完了。
自家男子什么样自家人很清楚,谁家健康的姑娘愿意嫁啊。
所以他们希望赵敏摇头拒绝。
结果赵敏又怎么会对李家人摇头呢,当李家人说明情况后,她想都没想就点头答应了。
这个时候,李家长辈们心里其实是有些愧疚的,他们仿佛看见赵敏一辈子都困在了李家,困在了自家半身不遂小子的身边。
赵家报恩,赵父早就报清了,看到赵敏又要搭上一辈子,他们着实有些惋惜。
惋惜归惋惜,却没人站出来反对,人家姑娘自己点头答应,若是有人反对这门亲事,到底是棒打鸳鸯呢还是解救赵敏于苦海呢?
婚姻、人生、命运这种事,没人能说得清。
不管怎样,这事就这样定下来了,俩人很快就完婚。
也正是这场婚礼,为以后的灾难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