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的权威,自从指挥使在朝堂上被文官活活打死,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try{ggauto();} catch(ex){}
随着文官势力越来越大,明初令百官闻风丧胆的锦衣卫,在文臣面前开始夹着尾巴做人。
成化皇帝为了提振锦衣卫,增设了东司房、西司房,却也无济于事。
眼见锦衣卫吓不住人,成化只好又搞出一个西厂。
直到嘉靖时期,因为老道士极其宠幸锦衣卫都督陆炳,这才使锦衣卫的声势又煊赫了几十年。
到了晚明,文官对厂卫的打压更加厉害,哪怕厂卫老板司礼监掌握批红大权,厂卫的势力也每况愈下。
后来魏忠贤上台,厂卫声势大涨,那其实只是回光返照,垂死前的疯狂罢了。
魏忠贤一死,厂卫彻底被文官踩在脚下,再也无法翻身。
《中国古代情报史》的结论是:明朝厂卫之所以式微,根本原因在于,虽然有皇帝的极力支持,但它极端反动。
就是说它干的事情,极少利国利民,多是祸国殃民。
它干的都是控制思想、钳制言论、镇压异己等事,对于有价值的国内国外情报,鲜有见树。
就连周边敌对势力的情报,也很少搜集调查,让明朝的内外政策非常被动。
朱寅忽然有点想笑。很多人就拿着那几个少数的事例,渲染厂卫的情报能力有多强,他们真的了解厂卫么?
厂卫根本不是真正的情报机关,而是侍卫亲军。情报工作也很业余。
明朝虽然有庞大的厂卫,但它的情报能力比起唐宋,不是进步了,反而是退步了。
唐朝哪怕到了晚唐,也知道吐蕃、契丹、日本、高丽、阿拉伯、天竺国内发生了什么。
宋朝对敌对势力的情报也做的很专业。
可是到了明朝,空有规模庞大的厂卫,却连国内土司的军事力量都搞不清楚,对外战争严重缺乏情报支援,国内被各种间谍渗透成筛子,多次泄露重大机密。
自己要建立的情报机构,一定要代替锦衣卫的作用。
此时,那赵公子继续道:“刚才说到哪了?哦,说到天子怠政。”
“真要垂拱而治,那倒也是好事。朝廷自有相公们打理,只要众正盈朝,天下自然太平。”
“可陛下又想怠政享乐,又信不过外朝,专一宠幸貂珰内臣,这国事还能好得了么?”
另一人道:“赵兄所言极是!”
“陛下有误!”
朱寅暗自摇头。听你们的就行?只怕更坏事。
沿海走私、废弛商税的事情,不都是你们干的?
你赵某是浙江人吧?你们金华县一个富县,万历六年的商税总额,不到七两!
这大明朝的商税,不到偏安一隅的南宋一成,究竟是谁在捣鬼?
就算按照祖制三十税一,那也远不止这么一点!
…
运河码头的酒菜很贵。众人点了十几个菜,两壶花雕,花了宁采薇整整五两多银子。
吃完了饭,众人就在附近找了一家大客栈,订了五个客房,说好只住一夜,饮食住宿加马料豆饼,又花了近十两!
不然怎么说出门日日难呢,这一动就要花钱啊。
太贵了。
朱寅和宁氏姐妹,带着黑虎,住在丙辰房。
夜里,朱寅趁着宁采薇在屏风后面洗澡,偷偷在药箱里取了一支烟,又让嘎洛代替自己给宁采薇把门,然后就溜出房间。
他走过一个客房,来到一个拐角处,点燃了华子。
来明朝半年了,总算抽到第二次烟了。
这个地方后面就是放了几口大缸的楼阁子,还有大竹筒制造的水枪水炮,是明朝版的救火消防设备。
大水缸里注满了水。每一口水缸傍边,都配备了一套水枪水炮。
这个位置最高,一旦客栈似火,射程好几丈的水枪水炮,就能居高临下的覆盖整个客栈的失火点,不留死角。
所以,这里也比较偏僻。
朱寅一边抽烟,一边将手伸进大水缸里,十分惬意。
正在这时,他忽然听到楼阁子后面有人说话。
朱寅仔细一听,却是:
“…丁酉房住着一个少年,细皮嫩肉唇红齿白,算上。”
“还有甲寅房住着一个大姑娘,她爹和兄弟住在隔壁。也能得手。”
“…丙辰房的那对童男童女,生的十分整齐,金童玉女一般,尤其那个小姑娘不但像是画上的,难得还不裹脚,松浦船主见了定会出高价。横竖几百两银子,包赚的。”
“那么,这一趟出船的成本,也就回来了。”
“干不干?”
“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