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现在躲在山里,只能吃些甘薯,虽然能吃饱,但还是不如大米香咧。”
try{ggauto();} catch(ex){}
老汉在吐槽之后,把当年所发生的过往,娓娓道来。
……
当时在明末时期,云南的社会经济危机已成积重难返之势。
经济大幅度退步,几近崩溃。
在金银矿丰富且在明代得到大量开发的云南却退化到了使用“贝币”的地步。
就连“改土归流”都无法继续推行。
为了维持朝廷统治,不得不复辟土官、“改流为土”。
而出现以上原因是在于:
云南土地高度集中。
沐家、土司、寺院如三座大山,大肆侵吞民田,奴役云南生民。
百姓自家生产的粮食,需要经过朝廷、沐家、地主、小吏四层盘剥。
其中土司庄田,基本还是领主农奴制的形态。
而占据云南农业最大头的屯庄、勋庄,主要受到沐氏一族的支配。
其中,以勋庄最盛,沐氏庄田在明末已经达到一百零一万三千亩之多,占有当时云南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普通百姓,可谓“生无立锥之地,死无埋尸之处。”
云南人民对沐家、土司及寺院的高度不满情绪,如火山积压,只待星星之火,将其点燃。
此时,大西军来了。
清顺治四年,明永历元年,大西军在张献忠牺牲后,以孙可望作为张献忠四大义子之首,和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一起构成四将军体制,维持了大西集团内部的基本团结。
在决定未来大西军路线的遵义会议上,孙可望及时纠正了张献忠末期的滥杀策略,制止了汪兆龄意欲通过延续这一政策控制大西集团的企图。
做到能以一个独立的势力向仍占据数省之地的残明势力伸去橄榄枝。
在名义上,孙可望放弃以“大西后继”自居,打出“共扶明室,恢复江山”的口号招揽人心。
在政治上,利用云南“沙定州之乱”的混乱局面,打出“为沐国公复仇”的旗号进军云南,得到云南士绅的认可和支持。
三月攻入云南,四月占领昆明,九月全据云南。
势如破竹。
史料记载:“(滇地)人民延颈望其来”,“沐氏勋庄之人趋附入山”。
甚至原本被逼入深山“多年自成种类”的起义者都纷纷出山,“沿途赶集”;
连有名的“鲁魁山寇”也自发跑出大山,为大西军维持地方治安,“为各村保固无他”。
之所以大西军这样的贼军,都能那么受欢迎,是因为云南百姓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按当时的人民想,贼军再怎么烂,都不至于比沐家烂吧,于是对大西军抱着极大的期望,希望大西能让百姓过得好一些。
后来事实证明,经过张献忠调教的孙可望,没有让云南百姓失望。
孙可望进军云南后,在表面上,大西军保持与云南旧官绅合作。
但在经济上又不遗余力的打击这些人的经济基础,进行土地改革。
通过清整沐府庄田、被侵占的卫所军田乃至沙定州等反叛土司占据的土地,将其一一改造为按章纳税的民田。
同时兴修水利,发行铜钱,开发盐井,整治贪腐。
其中,做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就是“营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