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就在今日

第179章 最后的底牌

元关城头,如今已经是守城的第五天,在第三天的时候,晋军的攻势终于缓了下来。

朱玉也察觉到了自己的想法有些太过于理想化,秦军在元关的精锐力量远超于他的想象,之后两天,都是正常的攻城态势,没有再使用之前的强攻战略。

只是无论阎苍还是萧雨都认为朱玉不会就此妥协,第三天进攻的时候,其实城头已经出现了短暂的兵力补给跟不上的情况。

幸好阎苍亲自带队补上,要不然真有让晋军扩大攻势的情况出现。

严格来说,在这小小的元关城,朱玉的‘人海’战术还是起到了一点作用,虽然这是建立在已经超过五千晋军伤亡的基础上。

“朱永言比我想象得还要疯狂。”

阎苍对着身边的尤班说道,这五天的进攻,晋军伤亡超过五千,秦军也达到了三千。

这种不要命式的进攻,真正用人命来换取战争胜利的方式阎苍怎么也无法接受。

无论是前世所受过的教育,还是这一世生在以仁爱为本的秦国,这种拿士兵的生命来消耗敌军的做法,注定不会成为阎苍学习的方法。

“将军,萧将军有请。”

阎苍还想对尤班教导几句,这个时候突然有萧雨身边的传令兵来到。阎苍只能叮嘱尤班做好夜间巡逻工作,自己前往萧雨的屋中。

每天战争结束之后,他们都会进行一次会议,布置战术以应对第二天的进攻。

“我们的精锐恢复得很慢。”

一进屋萧雨就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秦军的数量终究是要少于晋军,尤其是在如此高强度的战争情况下。

防守的秦军心理压力要比晋军更大,虽然这些白天作战的精锐士兵坚守一轮之后就开始休息,但是效果显然并不理想。

“一部分士兵已经开始出现精神困乏,身体酸痛的情况,再这样下去,我恐下一次晋军强攻之时会出现大问题。”

元关目前有不到两万士兵,真正能被称为精锐的部队只有八千左右,而这些精锐已经有一半以上都参与过守城战。

现在有一部分出现了问题,萧雨担心继续这样消耗下去,己方的精锐部队会被对方给彻底消磨到无力参战。

“要不让我带来的蛟鳄军补上?”

蛟鳄军,就是阎苍给麾下五千使用铁锤为攻击武器的部队起得位名字,意外为如同蛟鳄一般一击击碎敌人的防御。

“再等等吧,这几天敌方应该不会发起强攻,晋军应该也出现疲惫。”

萧雨没有同意阎苍的想法,在他看来阎苍手中这一支部队,除了装备看上去怪异以外,并没有经历过守城战的他们恐怕在战斗力上并不如现在的精锐部队。

“嗯,我让蛟鳄军随时待命。”

阎苍知道萧雨的想法,说实在他对于自己研究改造的这支军队虽然有信心,但是不多。

因为这是他根据前世所了解的西方的军队城池防守之时所改造过来的装备,如今还没有在东方的战场上有过真正的历练。

这一次本来他就是抱着让蛟鳄军历练的想法,但是没有想到晋军的攻势会如此猛烈,这让他有些不放心蛟鳄军的士兵们能不能在战场上有一个好的发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曹操的痞军师
曹操的痞军师
关于曹操的痞军师:建安十二年,曹操谋主郭奉孝病逝,享年三十七岁。后世之人惋惜之余,不免疑惑于这位英年早逝的鬼才留给曹操的遗策。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
挽歌行人
我本农民,谁把我踢出来
我本农民,谁把我踢出来
关于我本农民,谁把我踢出来:我本散仙一朝穿越,成了大夏国的农民。本想悠闲游戏人间,却被人坑蒙拐骗,莫名其妙入了兵营。战场上,他凭借仙法歪打正着立奇功,引得众人侧目。军中生活笑料不断,他用仙法加强士兵训练搞笑场景。更因一次英雄战斗,俘获美人芳心。且看一介散仙,如何在大夏国以农民之身,在兵营中闹出无尽笑话,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
烈风回眸
水浒风云大宋头条好汉
水浒风云大宋头条好汉
关于水浒风云大宋头条好汉:一现代灵魂骤然穿越至北宋风云际会之时,巧遇绝世奇侠,得其真传,武艺大成后步入江湖,自封逍遥侠。一次偶然际遇,揭开身世之谜,他竟是玉麒麟卢俊义之子,因缘际会之下,加入梁山泊,成为其中一员猛将。面对宋江对自家姐姐的觊觎,他凭借智勇双全,与之周旋,誓守家族尊严。为阻止宋江归顺朝廷之意,他积极游说,广结人心,逐步将梁山兄弟凝聚于己方旗帜之下。最终,他不仅成功说服父亲卢俊义改弦易辙
沧海一笑乾坤客
汴京风云录
汴京风云录
关于汴京风云录:现代老油条魂穿古代?成了汴京街头人人喊打的小混混赵三郎?没关系!凭着领先千年的智慧和一张厚脸皮,他照样能把这龙蛇混杂的市井搅个天翻地覆!看他如何戏耍高门贵女,智斗地痞豪强,用三寸不烂之舌和不讲武德的现代手段,从烂泥里爬起,步步生莲,成就一代市井传奇!
杵凌
马超重生大宋朝
马超重生大宋朝
关于马超重生大宋朝:三国神将马超重生为北宋光禄大夫马植的二公子,年方三七;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形象帅呆;论武艺那可是天下第一。马超与名媛李师师相爱,以皇十四子徐王殿下的身份组建忠义靖国军抗金;北宋老臣李钢、童贯、宗泽、岳飞、吴玠、吴璘、韩世忠闻讯而聚。马超横扫女真,马踏蒙古,驱兵欧亚,建立起强大的炎宋帝国;华夏雄风重现寰宇……
老骥伏枥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