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就在今日

第180章 洛门防线的意义

“呵呵~”朱玉冷笑了一声,看来除了自己,没有人发现这个人的恐怖之处。

阎苍扩建长平县城池的消息在今年年初朱玉就已经收到,他从地图上发现随着长平县城的扩建,长平县与洛门关之间的道路越来越狭窄。

大军想要通行,必须从长平县或者洛门关才能快速通行。

他清楚阎苍此举就是为了打造永州边境的新防线,让元关不再成为永州唯一的生命屏障。

这个发现让他更加焦急发动新的战争,就算是孟和因病辞战他也没有多想,因为他知道这是晋军最后能够一鼓作气打下永州的机会。

若是再等两年,恐怕洛门关防线就要被阎苍打造得如同铁桶一般。

阎苍在长平县和洛门关的布置,早在轩辕轶当都督的时期就已经察觉到了其目的,只是因为阎苍用的多数都是自己的钱财,因此轩辕轶明面没有表态,暗中却是十分支持他这个举动。

否则这个时代超过三千人以上的兵力调动都要经过高级将领的批准,更不用说新建城关修建防线一事,若是没有轩辕轶背书,光是御史台的举报就够他喝一壶。

察觉到阎苍在长平县的布置之后,朱玉更觉得不能轻易动用投石车等攻城武器,元关必须用人命去将其夺下来。

朱玉攻打永州府的宣言,不过是一个大目标而已,在他看来,若是得不到朝廷后续的支援,那么攻下洛门关防线已经是此战最大的战果。

他不清楚洛门关防线到底修建到了何种程度,但是他清楚,新建的防线在坚固程度上一定比不上元关。

只要攻城器械充足,那么一战就可拿下洛门关与长平城,只有拿下这两个点才有机会展望下一个军事目标。

荀杞的回答没有出乎他的意料,除了他以外,没有人重视阎苍在洛门关的布置。

荀杞不知道此事朱玉不觉得奇怪,因为他并不知晓这个情报,然而孟和本人不知道,朱玉是想不通的。

孟和那里的情报是黑牢台另一个派系的人提供,自己这里都知道了这个消息,朱玉不认为孟和会不知道这个消息。

是看不上还是觉得无所谓?朱玉认为两者都有可能,毕竟在孟和眼中,他马上就要失去权势,攻打元关已经失去了意义。

“第一阵,三千人,进攻!”

今日的进攻,已经开始加码。要知道前天在第三波进攻人数才加到三千人,而今天一开始就是三千人的投入,可以看出晋军对于拿下元关的野望。

“第三梯队也上城墙,后续的沸水落石,快速准备!”

阎苍看着那乌压压的一群人,知晓今天晋军的攻击势头或许缓不了。他迅速让第三梯队登城,整个元关城头站着不下三百人,除了必要的通道,几乎一点缝隙不留。

若是这个时候晋军使用投石车的话,说不定一块石头下去能砸死一两百人。

可惜朱玉并不清楚城头的情况,而且他的计划中,也没有在元关使用投石车的想法。

岑季就站在第一排士兵的身旁,几天的战争经历,让他成长了很多,即使看到那么大一群人,也没有丝毫慌乱。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父皇,我真不想当太子!
父皇,我真不想当太子!
关于父皇,我真不想当太子!:超级战狼宁枫穿越到大炎王朝,前身乃是同名同姓的当朝太子,每天兢兢业业的处理政务,结果皇帝还不领情,一有事就甩锅给前身。开篇,苏家军因为粮草不济全军覆没,皇帝要求宁枫站出来背锅。宁枫表示不是爷的锅,爷背个鸡毛!皇帝气得够呛,宁枫又继续作死:屁话不要讲,父皇,你啥时候废黜我的太子之位啊?虽然没能如愿,但宁枫终于作死作到被派去戍边。别人都以为宁枫要忍饥挨饿过苦日子,却不想宁枫
追风boy
我在大唐当义子天下第一府断不平
我在大唐当义子天下第一府断不平
关于我在大唐当义子天下第一府断不平:郭勇本是一家大医院的副院长,因加班手术猝死,意外来到了大唐贞观年代,从此带着家中唯一收养的小丫头冬儿开始了逆袭之路。意外结识李世民阴差阳错结拜成了兄弟,从此开始了大唐万盛之路。
念伤蹉跎岁月
回到古代与一群女将军征伐天下
回到古代与一群女将军征伐天下
关于回到古代与一群女将军征伐天下:现在军理双博士,一代古武兵王李承乾穿越回平行世界大夏朝,从废材二皇子开始,开创一代盛世的故事,斗倒企图篡位的太子哥哥,两位皇叔,与朝中奸臣和豪门世家争夺帝国实际控制权,与各位不同性格的妃子、丫鬟、还有女将军之间的爱情故事!有很多以前没有出现过的不同价值观,社会生活观的视角,初次写作,有所遗漏敬请谅解!
爱吃腌料的卓公子
穿梭异界之我来自现代
穿梭异界之我来自现代
关于穿梭异界之我来自现代:华夏外卖员陆肖,在中秋送外卖过程中,发现了被雷击中的石头,被石头中的宝珠吸入了一个空间,没想到在空间中可以来回在现代和另一个时空来回穿梭,本以为可以凭借现代和异世的贸易改善生活,谁想却是两界美女柔情,朝堂明争暗斗,却看陆肖如何西平草原,东征大海,北扫胡掳,南定江山。
就当减肥
大秦帝国之降生嬴氏宗族
大秦帝国之降生嬴氏宗族
关于大秦帝国之降生嬴氏宗族:西有大秦,如日方升。接始皇从赵归秦,中间会有什么荆棘塞途?。扶持始皇提前亲政,接权吕不韦,又会有什么艰难险阻提前统一六国,又会付出什么努力与代价?始皇多了数年治理天下的时间,大秦又是否会二世而亡?
随风忆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