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转开始成为四圣朱雀

第1010章 修补的封神令

“所以说,我无法亲自动手,需要你去。”

厉惊云声音变得平和,似乎是在好言相求,也为闻人凤解释了他不能亲自动手的原因。

闻人凤也是终于鼓足勇气,苦笑出声道:“可是大人,凭我的实力,如何面对殷秋雪?”

厉惊云轻轻挥手,一张散发着玄奥银光的符箓,便出现在了闻人凤手中。

“这是……”

符箓上,有着密密麻麻的空间道纹,厉惊云说道:“这是衍界符,以我的大成空间道心为基础,催动此符可创造一片极为坚固的空间。”

“你用此符将你和殷秋雪一起带入这片空间中,你便可以突破一环天火境的桎梏,解决殷秋雪。”

说到这里,厉惊云看着闻人凤道:“若我看得不错,你不仅随时可以突破,甚至可以一举达到三环天火境,成就半仙之境。”

闻人凤点头道:“盟主慧眼,确实如此,但是……”

闻人凤并没有因此就感到高兴,因为按照她的判断,即便自己能达到三环天火境,也不敢说稳赢那殷秋雪。

毕竟火神王府的核心驻地,不是一个三环天火境就能轻易闯进去的。

而她闻人凤在同境界的战力并没有多么出众,她估计,自己最多和那顾云裳战个旗鼓相当,而她还知道对方还有几个强大的神奴。

活捉?自己能不能打得过都是个问题!

闻人凤看向厉惊云,很希望对方赐予自己一件强大的地级仙器。

厉惊云此时却丢出一枚看上去平平无奇的白色令牌,闻人凤下意识地接了下来,看了一眼之后,激动到无法相信道:“这,这!这是封神令啊!”

白色令牌,正是来自传说中仙源秘藏中的至宝,封神令。

封神令乃天地孕育,每一块令牌,都代表了一个真仙的仙位。

虽然,以封神令成真仙永远无法突破掌天境,甚至成为上位真仙也很难达到。

虽然,封神令成就的真仙没有真正完成自天火中重生的蜕变,仙体和仙魂脆弱。

但那也是真仙,对于几乎不抱希望成为真仙的闻人凤来说,封神令,比任何的仙器都珍贵。

别说是地级仙器,就算是天级乃至君级仙器摆在眼前,都没有此时的封神令重要。

“多谢大人,属下定将殷秋雪擒拿!”

闻人凤再无疑虑,恭敬都跪在地上,虽然她也有着一闪即逝的疑惑,比如散修神盟哪里来的封神令牌。

这东西,据说只有地神观和五行神王府,才典藏了一些,散修神盟应该没有才对。

厉惊云此时也露出古怪神色道:“闻人凤,这枚封神令,可是来自火神王府的一位大人物,他要求你务必夺回殷秋雪拿走的五字神器平天尺,并救回火神王府的殷如君。”

“而本座给你的空间符箓,能承受你这种刚刚破境的伪仙战斗二十息左右的时间,所以你拿下殷秋雪后即刻撤离永恒小世界,否则被地母娘娘清算,无人能救得了你。”

“哈哈哈,二十息,盟主大人,待我成仙,拿下殷秋雪只需一息之间!”

手持封神令的闻人凤,宛如变了一个人一样,自信,张狂,殷秋雪很强吗?再强也强不过真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腹黑的皇子终成帝
腹黑的皇子终成帝
关于腹黑的皇子终成帝:充斥着灵气与战争的洪荒大陆,人族与妖族一直进行着不断地纷争与战斗,人族在一场场战斗中占据了绝对的土地和权力。直到元丰初年,人族再次与妖族交锋,并节节败退,并于20年后被迫将公主段盈盈嫁于狐族皇子白桦,从此刻开始,段盈盈一步步见证着腹黑的狐族皇子成长为这洪荒世界的帝皇。
不爱吃粥的稀饭
绝世道君
绝世道君
关于绝世道君:陆羽用了十七年,终于吞噬天帝魂魄,重新审视这个世界。自天地重开,灵气重现,芸芸众生以长生为道,夺气运而生。聚真气,可开山碎石,日行千里。练法术,可呼风唤雨,腾云驾雾。虎啸山林,龙游浅水。这一世,问鼎苍穹,猛虎下山,龙飞九天!
携壶远游
锦衣卫皇帝跑路了
锦衣卫皇帝跑路了
关于锦衣卫皇帝跑路了:木易成为皇帝后拿着发言稿,对着无数人大声说道:首先声明我不是乌龟,我修炼的是玄武诀。其次,我不是LYB,我那是苟。最后,我的目标就是想找一个能安静沉睡的地方,不是要侵略你们的世界。
用户23921325
洪荒:从龙族开始
洪荒:从龙族开始
关于洪荒:从龙族开始:浩瀚洪荒,龙族的威名始终不曾被人遗忘;前有镇压四极、君临万族,天下莫敢与之争锋!后可弹压海内,行云布雨,背靠天庭得自在;敖敢穿越成一枚龙蛋,却倒霉催的刚刚处于两者中间的时代.....龙族背负业力隐退、天道圣位已定、巫妖大劫呼之欲出.....好像也没什么可折腾的了?可大道之下谁敢言算无遗策......
后知后觉丶
叛出家族后,转身投靠魔族女帝
叛出家族后,转身投靠魔族女帝
关于叛出家族后,转身投靠魔族女帝:【玄幻+无敌+反穿越+杀伐果断+绝不回头+剑道+吞噬流】为了让家族晋升不朽世家,叶楚尘不惜与魔族女帝林书望大战,拼得筋脉尽毁,神体破碎,修为尽失。叶家成功晋升为不朽世家,掌管九十九条灵脉,而他楚尘被废后却受尽父亲和七个姐姐嘲讽,被剥夺圣子之位,被白莲花小师弟欺辱、折煞!楚尘笑了,嫌我修为被废?那便叛出家族,投靠魔族女帝,势将叶家夷为平地!才叛出家族,就炼化极道帝兵
锦言公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