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特意叮嘱皇帝“宜躬亲万机,以承天心”。
要皇帝顺应上天的意思,亲自处理朝廷政务。
果然,汉成帝一想到今后要事必躬亲,就觉得不太舒服。
而且,此次灾异即使是因为王氏家族封侯所引起,那与王凤本人辅政还是两回事。
王凤任职大司马大将军才几个月,尚无功无过,怎么能因为这场灾异就令王凤去职呢?
何况此时还有一位大司马许嘉在朝,怎么能只盯着王凤不放?
王凤如果走了,又有谁可以信任并辅佐自己呢?那可是自己的亲舅舅啊!
于是,汉成帝拒绝了王凤的辞职申请,反而把灾异揽在了自己身上,让王凤专心辅政。
皇帝如此大度,臣下们也就不好再多说什么了。
一场风波就此偃旗息鼓。
而王凤也自此意识到了身处权力中心的危机感。
许多人擅权,并不是出于贪婪和欲望,也不是把权力当做享受,而是因为没有安全感。
为了自保,不得不夺取权力;但为了保护这些权力,又需要攫取更大的权力。
权力越揽越多,直到死亡降临才肯罢休。
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出现,汉成帝以黄金二百斤和“特进侯”的待遇为条件,策免了另一位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
从此,王凤成了唯一的大司马,也就具备了擅权的基础。
权力的“高处不胜寒”让王凤不得不更加谨慎地行动起来。
首要之策,便是确保皇帝汉成帝始终处于其掌控之中。
汉成帝自太子时期便沉迷于饮酒宴乐,登基后更是放纵不羁,将朝政大权悉数委托给王凤。
即便偶尔与王凤意见相左,汉成帝也会选择谦让。
一日,一位臣子满怀期待地向汉成帝推荐了一个名叫刘歆的年轻人。(也就是正在和他老爹一起编订《山海经》的那位。)
并言道:“此人乃高皇帝异母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大儒刘向之小子,精通儒学,行事稳健,实为难得之人才,愿陛下重用之。”
汉成帝闻言,心中一动,随即召见了刘歆。
一番交谈之后,汉成帝果然对刘歆的才学大为赞赏,心中暗自决定要将其留在身边,并欲任命其为中常侍。
中常侍一职,不仅常伴君侧,还能参与政事,为皇帝出谋划策。
此职非才能出众、形貌俱佳者不能胜任,实为仕途中的一条光明大道。
汉成帝正欲正式任命刘歆,不料身边的侍从却轻声提醒道:
“陛下,此事尚未请示大将军呢。”
汉成帝一愣,心想:这不过是一件小事,何须惊动大将军?
于是,他摆了摆手,示意侍从不必多言。
然而,令他惊讶的一幕出现了:
侍从们却纷纷跪地叩头争辩,神色坚定。
汉成帝不由陷入了沉默,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轻叹一声,说道:“罢了,罢了,还是请示一下大将军吧。”
然后王凤居然不同意。
理由是刘歆尚不是侍郎,不能破例加官中常侍。
汉成帝一想,也就算了,只好转而任命刘歆为比中常侍地位低的黄门郎,总算把他留在了身边。
王凤不会允许一个陌生的刘歆插进权利中心,这很容易理解。
但汉成帝居然束手无策,王凤之专权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