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席间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起来。完颜布真年轻气盛,一直对阿茹娜心生爱慕,但阿茹娜却对李易颇为关注,这让他心中醋意大发,言语间便多了几分挑衅。
李易闻言,并未动怒,只是淡淡一笑,道:“王子此言差矣。诗词歌赋虽为小道,但亦能陶冶情操,抒发胸臆。况且,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缺一不可。我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岂是你所能理解的?”
完颜布真闻言,脸色一沉,就要发作。然而,就在这时,阿茹娜却突然开口,道:“布真,不得无礼。李探花所言极是,我女真国虽以武立国,但亦应尊重他国文化,不可妄自尊大。”
阿茹娜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责备,让完颜布真不得不收敛起自己的傲气。他哼了一声,不再言语,但眼中却仍带着几分不甘。
帕恩巴看着这一幕,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完颜布真虽然年轻气盛,但心中却颇有城府。而阿茹娜虽然聪慧过人,但过于善良,容易被人利用。至于李易,他的才能与智慧,绝非池中之物,将来必成大器。
想到这里,帕恩巴突然开口,道:“好了,今日是老僧的大寿,咱们不争口舌之快。来来来,大家举杯共饮!”
言罢,他率先举起茶杯,一饮而尽。众人见状,也纷纷举杯,席间气氛再次变得热烈起来。
在这欢声笑语之中,帕恩巴的目光却始终未曾离开过李易。他心中暗自盘算,如何能将这位年轻有为的探花收入麾下,为女真国所用。若不能成,则必须除之,以免将来成为心腹大患。
完颜布真痴痴地看着阿茹娜,心想,你为什么帮外人说话,心中对李易又嫉恨了几分。他说道:”小李探花,可敢和我比武?为国师贺寿。“
李易哈哈一笑道:“佛门清净之地,不宜动刀动枪。”
完颜布真听罢,虽心有不甘,但也知李易所言在理,当下只能强压下怒气,冷笑道:“哼,就知华人懦弱。”
阿茹娜见状,心中暗自焦急。她深知完颜布真的性格,睚眦必报,李易在上京城还是要小心为上。
宴席继续进行,众人饮酒谈天,气氛看似和谐融洽,实则暗流涌动。帕恩巴的目光不时在李易身上停留,心中盘算着如何将他收为己用,或是如何除去这个潜在的威胁。
李易感受到了帕恩巴的心情和态度,他依旧从容与自信,时而与邻座的欧阳林、来亮交谈,时而举杯畅饮,仿佛完全未将帕恩巴的的杀气放在心上。其实他也知道,帕恩巴要杀自己,不费吹灰之力,自己只有赌帕恩巴不杀华国使者,镇定如常,才有一线生机。
帕恩巴思虑良久,终于决定放过李易,毕竟李易的身后有两位大宗师。他缓缓站起身,举起茶杯,向李易示意道:“李探花,老僧有个提议,不知你可愿意一听?”
李易微微欠身,以示尊重,道:“国师但说无妨,在下洗耳恭听。”
帕恩巴微微一笑,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女真国崇尚武力,但也尊重智者。我们就以‘治国之道’为题,各自阐述观点,如何?”
此言一出,席间众人皆是一惊。这场辩论,看似简单,实则暗含机锋,不仅考验双方的知识与智慧,更是两国文化、理念的碰撞。
李易略一思索,便爽快答应:“国师提议甚妙,在下乐意奉陪。”
阿茹娜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她深知这场对话的意义非凡,既能展现李易的才华,又能促进两国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一场别开生面的“治国之道”辩论在庙内悄然展开。帕恩巴首先发言,他强调女真族的尚武精神与部落联盟的强大凝聚力,认为唯有强大的武力方能保护族人,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李易则从容应对,他从儒家思想出发,阐述了“仁政”与“德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在于武力,更在于民心所向,文化繁荣。他引用《论语》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君主应以德治国,方能赢得百姓的真心拥戴。
双方你来我往,各抒己见,言辞犀利而不失风度,引得在场众人连连点头,纷纷感叹于两位智者的博学多才与深刻见解。
辩论结束后,帕恩巴面带微笑,眼中却难掩一丝震撼。他不得不承认,李易的见解深刻且独到,让他对这位年轻的华国探花刮目相看。他道:“李探花,今日之辩,老僧受益匪浅。”
李易亦起身回礼,笑道:“听国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此言一出,席间气氛达到了高潮,众人纷纷举杯,为两国的友好未来干杯。完颜布真虽然心中不甘,但在这样的氛围下,也不得不压下心中的不满,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宴会结束后,李易、欧阳林、来亮、萧狂在阿茹娜的陪同下,缓缓走出国庙。月光如水,洒在几人身上,显得格外宁静而美好。阿茹娜轻声说道:“李探花,今日之事,你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让我十分敬佩。希望我们两国真的能如你所愿,和平共处,共享繁荣。”
李易转头看向阿茹娜,两国和平谈何容易,这不过是阿茹娜一厢情愿罢了,但是他眼中闪烁着真诚的光芒:“阿茹娜,我相信,只要心中有光,路就不会暗。无论未来如何,我们都愿与与女真国,共同书写和平与友谊的新篇章。”
阿茹娜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轻轻点头,眼中闪着笑意。两人相视一笑,那份跨越国界的友谊,在这一刻,悄然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