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都送出去了,接下来岁禾便开始做腐竹了,岁禾站在一旁,几位婶子也站在岁禾后面,等锅里豆浆差不多时,岁禾用手轻轻的探入锅里,惹的一旁的几位婶子惊呼
岁禾轻轻的捻起豆浆上面的一层黄色的薄皮,将那层皮搭在面前的竹竿上
“几位婶子看见了吗?这豆浆上的皮是挑出来晒开了就是腐竹”
“哎呦,这就是腐竹啊,真神奇啊”王婶一脸惊奇
“是啊,王婶,接下来就辛苦你们了,将这一层层的腐竹弄出来了,不过这豆浆很烫,各位婶子要小心点,不要被烫伤了”岁禾走到一边,将位置让了出来,另一位大娘就站在了岁禾的位置,学着岁禾的样子捻起一块腐竹搭上
“你放心吧,岁禾,我们围着灶台转了大半辈子,不会被烫着的”
临近中午,一些走的近人开始陆续返回。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挑着扁担的一头,另一头挂着两个板子,看来豆腐销售得很顺利。
“还别说,这豆腐真是好卖!我刚到邻村,他们一听说是豆腐,就被一抢而空了!”一位大叔兴奋地说道。
“是啊,好多人都没买到,还让我明天多带些呢!”另一个人也笑着附和。
“还有人问我是不是镇上的那种豆腐呢”
“我也是,看来这豆腐的名头已经传到十里八乡的耳朵里了”
把本钱交给了岁禾后,并且预定了明天需要的豆腐数后村民便回家了,今天晚上他们可以睡个美美的觉了
临近晚上,走的远的人也都回来了,在村口汇和后,都纷纷讨论大家去了那些地方,卖了多少钱,最远的那家偷偷摸摸跟岁禾说他一块豆腐买四文呢,一快豆腐足足赚两文
岁禾笑了笑,她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大半。等这些豆腐打出名头,大家都会记住他陈家豆腐,到时候他汇丰楼等着倒闭吧
有了村民们的帮忙,岁禾便不用担心销量了,他只负责做源头厂家,销售这些交给其他人,虽然一块豆腐少赚一文,但是薄利多销,只要每天出的多,一天的铜板也是不少
加上做豆腐的黄豆,除了她在村民家收的外,自己从空间里也拿出了不少,这样成本又下降了一半
岁禾院子里的三个磨盘不停的运作,不仅要保证同仁酒楼的用量,也要保证青山村村民的量,等稳定下来后,每天都有上百板豆腐从岁禾的院子里出去
青山村的村民,早上挑着豆腐出去,下午在家里干农活,这样赚钱,地里都能顾得上,日子过的越来越有盼头
随着《咏豆腐》这首诗的传播,豆腐的美名也开始像四周传播,不止应城的人吃,连周围其他地方的文人雅客也慕名前来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