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世子朱高炽,大将谭广、薛?等人不是在辽东战斗过,就是和辽东军在西域战场上亲密合作过,和辽东军好多现役、退役骨干还保留不错的关系。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燕王先是摆了一个鸿门宴,囚禁了北平都司指挥使杨文,夺取了北平都司的指挥权,然后又亲自前往大宁府游说宁王共同入伙造反,约定成功之后共享天下。
燕王的实力不可小觑,宁王朱权手下的五万大军更是装备精良。
这些年来,辽东飞速发展,宁王近水楼台先得月,没少跟着沾光,宁王府造的迅雷铳不仅比燕王府多,而且质量比燕王府的还好。
宁王朱权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和燕王痛饮一番后,二人一拍即合,以“清君侧”为名,迅速纠合十万靖难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对建文帝来了个先下手为强。
此外,方孝孺、齐泰等人的急功近利,还给燕王送来不少盟友。
被削去爵位的晋王朱济熺,和朱允炆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周王世子朱有炖悄悄各带着一个比较听话的王府护卫来到北平,投靠了燕王。
此时的建文帝也做好了武力削藩的准备。
兵力最为雄厚的辽王已经去了南洋,留守辽东的辽王妃和王府参谋长张玉都向朝廷使节保证,万一各地藩王起兵对抗朝廷,辽东会保持中立,两不相帮。
山东布政使铁炫、长春侯平安和山东都司指挥同知盛庸对朝廷言听计从。他们以部分京军和辽东骨干基础,以备倭为名,在山东临清军营紧急扩充了十万备倭军,驻防山东,充当平叛的主力。
曹国公李景隆和魏国公徐辉祖等一帮勋贵坚定地站到了建文帝一边。他们以西域都司和陕西行都司的八卫精锐边军为基础,加上从各亲王那里收缴来的一些王府护卫,组建了一支十万人的平叛后备力量,驻防河南。
世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晟和在平定麓川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腾冲侯何福,也听从朝廷的命令,统率云南和贵州都司八卫兵马,抵达中都凤阳,和凤阳当地驻军共同组成了另一支平叛预备队。
至于军械后勤方面,建文帝更有底气。
这两年,朝廷已利用辽王给的图纸和回到应天的一批辽东军械工匠,再加上全国的人力物力,又加紧生产了三千支迅雷铳。
建文又拿出国库中仅有的两百万两库银犒赏三军、鼓舞士气。户部又紧急印了一千万锭宝钞,加征江南各省两成的赋税,以防不虞。
六月,燕王和宁王率领十万靖难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杀入山东境内,结果遇到十万备倭军的殊死抵抗。
靖难大军和平叛大军都有辽东的火器、骨干甚至是战术的加持,作战自然是半斤对八两。
双方本来都信心满满,想打一场速决战,结果打成了持久战和消耗战。
大家拼光了弹药,拼弓箭,拼光了弓箭,拼大刀和长枪,把国人内斗的狠劲和韧劲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南北双方都有一大批优秀将领死于这场消耗战。
燕王手下大将谭广、薛?和宁王手下大将陈亨先后被长春侯平安击毙。以兵部尚书衔在前线督战的山东布政使铁炫和山东都司指挥同知白忠也先后死于燕宁大军枪下。
靖难大军和一线的平叛大军在山东杀得昏天黑地,李景隆和何福带着后备兵马始终在后方冷眼旁观。李景隆旁观是嫉妒备倭军抢了风头。何福旁观是因为情况不明。
西域都司指挥使宋晟见势不妙,悄悄带领三卫西域人马脱离内战战场,前往河西去了。
这时他已经收到了消息,帖木儿已经亲自率领大军杀入西域。对于他来说,目前对战的一方是代表着大义的朝廷,另一方是儿女亲家燕王,帮助朝廷打亲家本来就让他左右为难。
他平时为人虽然有些滑头,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宁愿战死在防御外敌上,也不愿成为内战炮灰。
山西都司指挥使袁洪因儿子袁容成了燕王的东床快婿,也以防御蒙古部落入侵为由,明面上表示支持削藩,实际上严守中立。
黔国公沐晟在凤阳观望一阵后,借口边境有蛮夷骚扰,也带了四卫人马回云南去了。
大明朝还是有不少有识之士,对这场内战深恶痛绝的。
也有的人是以辽王的立场为立场,两不相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