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已发现很多重要的成矿规律,大家众所周知的,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
就是出自唐代杨筠松的《撼龙经》:“寻龙十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廉贞已具贪狼内,更述此篇为详载。”
在风水学里,有一个特定的名词桨寻龙”,当然寻的并不是真的龙,而是指山的主脉,
这种山必须山势雄伟、清晰绵长,在此间居住,可以更加聚集“灵气”,
当然,很多人可能认为这只是风水,和找矿又有何关系?
其实,矿和人一样,绝大部分的矿总是聚集在特定的地方,而古人,早已发现其规律,
在约2650年前的《管子·地数篇》,书中记载了距今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与大臣伯高的一段对话:
“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
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
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
上有赭者,下有铁。”
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关于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的论述,其科学性令人赞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祖先的智慧,
“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讲的是造山型金矿,造山型金矿往往会有块状金估计是古人最早发现的金矿类型之一,这种金矿往往与砷、汞等共生,丹砂就是硫化汞,
“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讲的是斑岩铜矿,磁石就是磁铁矿了,斑岩铜矿形成过程中磁铁矿的结晶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斑岩铜金矿床附近往往有磁石产出。
“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是指矽卡岩型矿床,“陵”的意思是大土山、高大的坟墓,“陵石”可能指的是大理岩或者石灰岩等碳酸岩
大理岩和石灰岩等碳酸岩由于硬度低,容易被加工雕刻,常常被用作建造陵墓的材料,
还佣大冶县志》中记载:“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后,有铜绿,如雪花豆,点缀土石之上”。
大冶铜绿山便由疵名,由簇名也告诉世人,这里蕴藏丰富的铜铁矿床,对于金矿,古代典籍记载就更多了:
“藏器曰:常见人取金,掘土深丈余,至纷子石,石皆一头黑焦,石下有金……”纷子石即为伴金石,但比金矿更重要的还是
钢铁已被广泛应用于刀矛剑戟、铠甲兜鍪。
这一时期,上承两汉钢铁冶炼技术之遗产并加以发展,形成“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的景象。
除了谋臣策士外,支撑起三国时代的,还有那些在钢铁制造、农业生产等领域贡献着辛劳和智慧的平凡铁匠。
曹操曾命人制作“百辟刀”五枚,除自己佩戴外还赏赐诸子。曹植作赋描述制刀的场景,曰:“炽火炎炉,融铁挺英。乌获奋椎,欧冶是营”,
这百辟刀便是先炒钢,再制成百炼钢,曹爽府上也有一枚,这还是当年曹丕赐给他父亲曹真的,
刘备、孙权也都有制造优质刀剑的记录,诸葛亮麾下的刀匠蒲元已经探索出不同水质对淬火效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誉为“神刀”,但这些优质刀剑的产量还是太少了,不足以大批量装备,
桓范继续开口道:“若是能找到更多的铁矿,使用更高效的淬炼之法,就必然能将更多优质的兵器打造出来,装备更多的队伍,
这样也能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虽然这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也还是要必备的,毕竟俗话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