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爽品尝着洛河鲫鱼做出来的鱼脍之时,蒹葭、柏灵筠、孙鲁班三位夫人也已经跪坐在桌案的四周,开始用着饭菜,
三女间有有笑的,还时不时的会给对方夹菜,这时候本来都是分餐制的,
蒹葭笑着夹零牛肉片道:“大虎妹妹,卿有了身孕,还是要多补补,来,吃点我做的牛肉。”
孙鲁班点头吃了块蒹葭夹到碗中的牛肉片微笑着道:“谢谢姐姐,这酱牛肉味道不错。”
但曹爽坚持要时不时的将几位夫人聚在一张桌案上用饭,这样也是为了能更有家的感觉,
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分餐的形式,但其显着的特征是对层级地位的彰显,是一种礼制。
宴席呈现出的是一种气场,更能突显王侯威仪。
《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这便是针对筵宴的规格标准。
在商朝以前,社会生产力低下,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们群居在一起,人们都是通过协作劳动来获得食物。
为了保证团队中每个人都能吃到食物,大家会把食物分成等份来进行食用,保障公平性是分餐制开始的原因。
可是到了商朝时期,人们开始有了礼制思想,为了体现尊卑等级和贵贱,往往在宴会中商王和诸侯的用餐规格要不同,诸侯和大夫的菜肴定数也要有所区分。
比如子一顿饭的规格是九鼎八簋,诸侯则是七鼎六簋,而大夫便是五鼎四簋。
鼎是用来盛肉的,簋圆口双耳,是用来盛放食粮的。
就是在平民百姓家中,为了显示对老人长辈的尊敬,不同辈分、年龄的人用餐规格也不一样,
比如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享用5盘菜,而60岁以上的老人则可以享用三盘。
儒家所写的记录周代妇女地位的书籍《礼记·内则》中,也讲述了要求男女七岁之后不同席、不共食,也间接体现了分餐制。
在周朝的宴会上,人们会将用动物皮毛做成的大席子铺在地上,这被称为“筵”,而每个来参加宴会的客人位置上所铺设的坐垫称为“席”。
筵席上会摆放低矮的桌子,称为“案几”,案几上放置盛着酒材器具,宴会开始后,每位客人可以享用自己面前的美味佳肴。
当时的人们跪坐在坐垫上,臀部要放在脚踝上,上身挺直,所以坐垫越厚,人坐得便更加舒服。
因此,有的时候宴会上人们所享用的饮食完全一样,便是靠着坐垫的材质和多少来区分身份地位。
战国时期,孟尝君举办宴会,为了收服下人才的心,便和这些食客吃一样的菜肴,饮同种美酒。
可是,有一个食客眼神不好,在宴席间,看看孟尝君的菜肴,又瞅瞅自己所食之物,总是觉得菜品不一样,越想越气,便离席而去。
孟尝君在知道原因后,便亲自端起自己的菜肴给这位食客看,这位食客发现两饶菜品完全一致后,竟然因为心中愧疚,而当场自杀。
在汉时,仍旧保留着分餐制的传统,比如着名的鸿门宴中,项羽邀请刘邦参加宴会时,两人便是分开而坐,项王东向坐,沛公北向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