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又是数日,哥舒天早已离开老君山。临行邀萧平安与他同行,萧平安思索再三,最终拒绝。他心底里从未想过要加入什么明教,替这个便宜大哥出力。
哥舒天倒不生气,道:“你想清楚随时可来找我。”飘然下山而去。
云阳道人与卓青行、曲宛烟、莘瑶琴等人也相继离山,与哥舒天一般,临行都问萧平安意愿,被拒后同样半点也不坚持。莘瑶琴自那日同登玉皇顶之后,便再也未与萧平安见面。
萧平安并非留恋老君山,更对昆仑派没什么好感,他只是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师傅师娘,还有源宝之仇,如同数座大山,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只想一个人呆着。
又过几日,听闻姜子君带着廖显扬等人,又下山去了。萧平安也不关心,除了去寻郎世宁求教,就是自己关起门来练功。
这日清晨,又有昆仑弟子前来送饭,唤门却无人应,推门进来,见屋内收拾的干干净净,萧平安已经不在。
老君山西南两百二十余里,便是南阳。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一篇《出师表》,叫天下人无不知南阳之名。
南阳有五圣,名垂千古。“谋圣”姜子牙,“智圣”诸葛亮、“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此外屈原、百里奚等人也是出自此间。
这其中,最为人熟知与爱戴的,仍是首推诸葛武侯。成都有武侯祠,但历朝历代,凡是朝廷官方祭祀诸葛亮,皆是选在南阳。
三顾茅庐的“卧龙岗”早成朝圣之地,其在南阳城西,七八里之处。南濒白水,北障紫峰,遥连嵩岳,山水相依。登其顶可瞰南阳,因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又称隆中。
此处亦有武侯祠,魏晋时便有,起先乃一草庐,自然不是当年的“诸葛亮”,而是后人仿造。后又有武侯祠,不住修缮,规模也是越来越大。
如今诸葛武侯之名,响彻华夏。诸葛亮在川蜀自是深得爱戴,但在南宋之前,却还无现今的地位。有句话叫“一时瑜亮”,长久以来,在国人心中,周瑜与诸葛亮乃是等同人物,甚至犹有过之。
李白诗:“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赞周瑜:“人道是,三国周郎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事实上,正是在南宋,诸葛亮的声望全面压过周瑜,成为忠义谋略的代表人物。究其根源,南宋偏安一隅,被金人压迫,文人墨客岂不愤懑。诸葛亮力主北伐、六出祁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之念,正合时局,因而被人所推崇。
这日天气阴寒,卧龙岗上,武侯祠前却是人头攒动。今日有善人在此间施粥,引得十里八乡的百姓尽皆扶老携幼而来。
那善人也知时局艰难,遍地饿殍,故意选了个离城偏远的所在。谁知闻风而来的灾民还是远超所想。预备的几十袋米不多时便已见底,舀出去的粥早与白水无异。一个个骨瘦如柴,面色灰败的灾民边抢边骂。
那大善人不堪其辱,早带着家人逃之夭夭。可怜武侯祠的管事,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只得顶了黑锅,带着几个人极力张罗,自家院里的一点豆子、高粱,也贴了进去。
粥粮早已散尽,饥肠辘辘的百姓却还在接踵而至。武侯祠被围的水泄不通。
山间积雪不化,林木早秃,一片萧然。
人群之外,站着个高大汉子,正自冷眼旁观。他颧骨高高凸起,脸庞瘦到脱相,魁梧的身子也见干瘦,袒露在外的脖颈和双手,皆是清瘦见骨。唯独一对星目,却还是炯炯有神。
武侯祠的管事终于也抵不住,带着人落荒而逃。消息被外面的百姓知晓,最后一点分到食物的希望破灭,人群终于彻底骚乱起来。不知谁喊的一声“这屋里面还有粮!”瞬间点燃了百姓的欲望,人们争先恐后朝庙内并不存在的希望涌去。
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翁被裹挟在人流之中,他年高力衰,又数日水米未尽,勉强被夹在人群中才能站直,此际人群潮涌,瞬间将他挤倒,眼看就要被乱民踩在脚下。
老翁闭目待死,一阵天旋地转,紧张紧绷等待的踩断胸骨,踏穿肚肠的声音、痛楚却未如期而至。颤巍巍睁开眼来,见自己已经站在人群之外,一只胳膊被一个高大汉子攥在手中。
try{ggauto();} catch(ex){}
老翁深吸口气,道:“多谢壮士搭救。未得果腹粥,险成脚下鬼。侥幸侥幸。请问壮士高姓大名。”此人衣衫褴褛,衣服破的比叫花子还不如的老翁,竟还是个出口成章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