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我当了千年捕头正文卷第10章制定丰收计划【璇玑草种植,一亩五百贡献分。】
楚宁被这一道任务给吸引住了注意力。
得益于他在薪火殿博览群书这些年,知道了许多承山域所没有的灵草珍贵之物。
璇玑草就是其中的一种。
璇玑草,是炼制五品丹药璇玑丹的主药,从种子栽种到成熟,前后需要两百年。
按照宗门任务要求,宗门会给提供璇玑草的种子,接了任务的弟子负责找地方种植,而后成熟后交由宗门来收割。
“这是一条发财之路啊。”
楚宁眼中有着亮光,这些草药种植,吸收的也就是地脉之气,而自己有念唐山,根本不需要花费时间打理,只要把草药种植好后,控制着念唐山给这些草药提供地脉之气就可以了。
想到这里,楚宁去贡献堂找执事要了十种灵草的种子。
灵草的种子也是有价值的,不过担山宗会先免费提供给弟子,等到种植成功后再扣除种子的价值。
当然,若是种植失败,那到时候就得赔偿宗门种子损失了。
领了十种灵草数千枚种子,楚宁再次返回念唐山,在念唐山的山腰处开辟了一处处灵田,随后将这些种子给播撒下去。
“这样一来,我给念唐山设置一些阵法禁制,就更有说辞了,可以说是为了保护灵药。”
一箭双雕之计,是楚宁选择种植灵药的另外一个原因。
灵草种植下去,楚宁也就继续待在念唐山。
几日之后,楚宁眼角一挑,身影出现在了这片灵田上。
百亩灵田,此刻有着大半都有幼苗从土中冒出来了。
“什么个情况?”
楚宁看着这些灵药幼苗,眼底有着疑惑,按照这些灵药种植书籍记载,最起码也要三个月才会有幼苗破土而出,而现在才只是过去了三天。
种子有假?
楚宁否认了这个念头,担山宗的种子不可能有假。
不是种子问题,那就是和念唐山有关系,是地脉之气较为充沛?
楚宁眼睛熠熠生辉,如果是因为念唐山的原因,那是不是意味着在念唐山种植灵药,可以减短灵药的成长时间?
想到这个可能,楚宁心里有些激动,试想一下,原本需要千年才能成熟的灵药,而在念唐山只需要五百年……
“现在还不能确定,还要观测这些灵药的后面长势,不过这些灵药都要上百年才成熟,得换一批低等级的灵药来做试验。”
楚宁扫视了一下自己的储物袋,他这储物袋药材什么的都有,但种子还真的没有。
身上没有低级药材种子,楚宁去了一趟宗门的灵药阁,但最低都是四品丹药所需要用的的灵药种子。
四品丹药的灵药,动则都是百年以上成熟。
“这就是所谓的一群百万富翁聚在一起,结果口袋里掏不出一个硬币。”
楚宁最终选择在担山宗各个山峰处寻找,灵药本就生长在山脉之地,而担山宗偌大的山脉,总会有一些低阶灵药的。
花了三天时间,给楚宁找到了三株二阶碧蓝草,三年一成熟,该灵草主要是用来给低阶丹药壮魂丹的一枚主药。
对于修士来说没不算太珍贵,一块灵石一斤,但对于普通人的话,煎水服用可补肾,堪比神药。
楚宁将这三株碧蓝草给移植到念唐山上,但经过半个月的观察,发碧蓝草的长势没有太大的变化。
“是我判断错了,还是因为只对种子种植下去的灵药有效?”
要找低阶灵药种子,楚宁现在有两个办法,一种是出担山宗,去外面小地方寻找,一种就是自己栽种配种,但需要的时间会久点。
对于楚宁来说,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多浪费一两年时间又不算什么,何必冒这个险离开担山宗。
他已经考虑好了,没到化神期,能不出山门就不出。
在丹域,元婴修士相当是百城区域的筑基修士,稳妥点还是待在担山宗里。
两年之后,楚宁看着手上的一株碧蓝草,脸上有着沉思之色。
这株碧蓝草,是他在一年前,用碧蓝草的种子栽种在念唐山上的,结果仅仅一年时间便是成熟了。
三年成熟期缩短到一年,这证明他的判断没有错,念唐山确实是有让灵药提前成熟的神奇作用。
但这缩短时间并不是减少三分之二,这两年他也弄了其他一些低阶药草种子种植,而比碧蓝草更高级一些的药草,却没有缩短三分之二的成熟期。
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级别的灵草,缩短的成熟期是不一样的。
具体的缩短公式,需要数十种灵药成熟后才能得出结论来。
同时楚宁还确定一件事情,这些灵药成熟周期缩短,并不止是地脉之气的原因。
地脉之气再浓郁,那灵草吸收也是有限的,就跟一位低阶修士一样,即便给他丢在一个灵气堪比灵石还要浓郁的环境,也不可能让凝气修士十年内就筑基,因为自身的吸收效率跟不上。
“山宗传承还是太神秘了些,还得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解密,山宗那位创始者不会是个谜语人吧。”
楚宁在心里吐槽了一句,但不管怎么说,在念唐山种植灵药,可以缩短生长周期,且药效还不会减弱,这就是一个大收获。
尤其是配合上他的漫长寿命……
楚宁心里突然有了一个计划,若是自己能够收集到那些极其珍贵的高阶灵药的种子,种植在念唐山上,千年甚至几千年去过去,自己就有一大批极其珍贵的药材了。
炼丹师最缺的是什么?
天赋吗?
呸!
最缺的就是药材。
如果有足够的药材,一次不够那就两次,两次不行就炼制三次……
药材管够的情况下总会成功的。
担山宗作为繁派,整个宗门的理念就是如此,而楚宁也觉得这理论很正确。
所以,有机会的话就要收集那些珍贵药材的种子。
对于该计划,楚宁决定将其命名为《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