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大柳树神子看上去是植物,但其并不一定需要有空气,水分才能够存活。
以其强大无比的生命本质,加上其内蕴含的神性,哪怕就是没有水和空气,都依然能够生长的。
更何况,方小悦也不可能种上去之后就完全不管,最初基础的空气和水分还是要提供的。
另外,就算是气态行星上,未必就不可能种植大柳树神子。
当然,这就是排在岩质行星之后的事情了。
实际上,方案里为了确保种植成功率,将第一个种植地点选在了炎星上。
炎星的质量只有母星的22%,但在所有行星里,炎星实际上是与母星最相似的行星。
首先,母星的直径为13700公里,而炎星的直径为9400公里。
母星上有厚重的大气层,炎星上也有大气层,只不过要稀薄很多。
母星上有大量水资源,而炎星的南北极有厚实的淡水冰盖,虽然不足以让整个炎星像母星一样大部分变成海洋,但用来种树,营造一定的生态环境勉强也够了。
除此之外,如果两颗行星都运转到同一根轴线上,那么炎星距离恒星为1.3亿公里,而母星距离恒星1.5亿公里,两个行星之间的距离也就只有2千万公里。
因而它们享受的日照强度也是比较相似的。
既然定好了方案,方小悦也没有耽误时间,很快就乘坐逐日号抵达了炎星。
虽然他以往在课本上,视频上都了解过炎星,对于炎星的各种数据也是清楚的。
但这种事情,如果不亲自来看看,心里还是没底的。
毕竟在这個方案里,可不仅仅只是种大柳树神子的,还有一系列将炎星改造的方案。
方小悦对此也是赞同的。
毕竟如果能够在恒星系内再改造出一颗母星,那么自己在世界意识里的占比无疑就会再度暴增!
不管怎么说,这绝对比新增什么神兽还要强大。
当然,由于时间在他看来还算充足,这次过来,他也没忘记带来一大批相关的科学家。
而这些科学家抵达炎星之后,心里的激动并不比上一批科学家抵达三水星弱。
毕竟在以往的历史里,母星人类最多也就是派几个无人探测器,炎星登陆车到炎星上来,人类自身来炎星还是第一次。
因而他们在逐日号开始环绕炎星进行轨道运动的时候,就提出了希望能够降落到炎星地表去实地考察的要求。
对此,方小悦立即予以许可,同时还派遣了一艘小型登陆艇以及若干机械人陪同这些科学家登陆炎星。
当然,他自己也是登上了炎星地表。
他都来了,自然不可能不下去看看。
不得不说,这个炎星和他原世界里的火星很相似。
除了质量大不少之外,其余的都比较相似,到处可见的氧化铁沙土,远处数量庞大的火山群以及稀薄的大气都是如此。
他之后实地前往炎星的南北极看了看。
简单来说,炎星南北极的冰盖的确很大。
但经过方小悦详细勘察之后,发现这两个冰盖的水量实际上并不算多,说白了,只能够满足炎星生态圈建设的三分之一不到。
这并不奇怪,炎星虽然和火星不同,拥有自己的磁场,但这磁场的力度是比较小的,因而很难束缚住大气。
同时,这里的恒星爆发恒星风的频率较之太阳要高很多,因而在太阳风的吹拂之下,这个炎星想要保留水的难度也很大。
数十亿年的恒星风吹拂之下,炎星还能够在南北极保留这么大的冰盖,已经算是天幸了。
当然,这个水的问题,对于方小悦来说是很容易解决的。
首先他现在已经掌握了水权柄,如果不计代价的动用水权柄,在炎星上凭空生成大量淡水,是可行的。
并且就算是动用科技力量,也是能够给炎星增加很多水的。
不过话说回来,炎星的磁场如果不能够得到增强的话,即便是炎星上增加很多水,也会因为磁场的束缚力不够,而大量散失的。
不过,这在金属生命体归纳的方案里原本就有相关计划。
捕获一颗路过恒星系的彗星,将其投入炎星,不但能够增加很多水,并且通过彗星对炎星的撞击,还能够让炎星的磁场增强。
这一点并不奇怪,这就好似理论上而言,猛烈撞击铁块,就能够让铁块产生磁性一样。
当然,就算是撞击铁块,也需要有角度等等方面的考虑才可能成功。
这彗星撞击炎星也是一样的道理。
当然,方小悦这个时候也没法捕获一颗彗星来撞击炎星。
因为经过AI智能测算,此时恒星系里的彗星,一共只有3颗。
其中两颗彗星是朝着恒星而来的,另外一颗已经朝着恒星系之外离开。
而两颗彗星里只有一颗会在近距离上从炎星公转轨道附近穿过。
这个时间是两个月后。
当然,想要捕获一颗彗星,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毕竟就算这颗彗星会从炎星公转轨道附近穿过,但那个距离也是八百多万公里之外!
因而方小悦也必须在这之前就偏转彗星轨道,让其在某个时间按照计算好的角度撞在炎星,从而让炎星的磁场强度增强。
因为,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准备的话,一个不小心,彗星直接就会和炎星错过。
就算是没有错过,撞在炎星上的角度不对的话,不但没法增强炎星磁场,甚至于还会让炎星磁场减弱甚至于消失。
那样的话,整个计划就是个笑话了。
因而在炎星实地查看了几天之后,方小悦就让几艘运输船提前出发,前往那颗彗星。
这是因为他不愿意动用水权柄的缘故,就只能够动用科技力量了。
并且整个过程,他还让AI智能向各大空间站进行了全程直播!
在听闻方小悦将会对炎星进行全方面的生态改造之后,很多人类对于这场直播是很感兴趣的。
很多人即便是住在空间站里混吃等死,但对于这种可能影响到全人类的大事,还是很兴奋的。
当然,最初的直播仅仅只是局限于那些科学家在火星上的科考活动。